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井陉婚嫁中的吃俗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刘春林 2014-09-01 09:49:3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国人讲礼仪,但不知何故,在我的心里,礼仪就是吃一吃、喝一喝,该吃不吃、该喝不喝就有失礼仪。而这种吃喝式的礼仪在井陉县,在作为人生大事的“婚事”中,可谓演绎到了极致。

  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中做客,谓“相女婿”。若女方对媒人介绍的男方不中意,或男女双方恋爱一段时间以后,女方不满意,山里人委婉,不会直言相告,让人当众下不了台。这时,一家人围着男方客客气气,酒肴相待。酒后用饭,女方端出面片请食,即表示“吹灯”。因“面片”是以分离为主的刀法切制的面食,俗称“决片”,意谓断绝来往。若女方对未来的女婿中意,端出“荷包鸡蛋面”或饺子请食,其意自明。

  恋爱关系确定,男女双方着手婚嫁,在整个婚嫁过程中,食用最多的当属“馍”。馍在当地携带均用竹篮,故乡民称其为“篮子”。女方向至亲至友通知婚期,均以送馍的方式告知,谓“下书篮子”。该馍是女方向男方索要聘礼的同时,根据自家亲朋的多少向男方索定的,因女方收下馍后,要向亲朋相送以示什么时间“打发闺女”。所以,男方多以每个馍用半斤至一斤干面粉为标准制作,向女方家族展示自家的富足,女方也称此为“送大馍馍”。因而,人们常以“什么时候吃你的大馍馍”来打问女子的婚期。女方送馍的同时,男方也取20个大馍馍送给媒人,以感谢媒人从中撮合,谓之“谢媒篮子”。婚日,女方至亲抬着一架架装满馍馍的食盒,前往男方家中认亲相贺,每家所带的馍为60个或30个不等,60个称一架食盒,30个称半架食盒。婚后第三天,男方从女方所送的“食盒”中取出馍若干,其数目一般为女方当家子户数的四倍,带往女家,此谓“回”意,由新郎向女方至亲一一分送认亲,称该馍为“回三篮子”。婚后第一个麦夏,男方用新收获的麦子以二两面为标准蒸馍,数量同“回三篮子”,分送女方至亲,谓“麦夏篮子”。婚后来年正月初二,新郎随新娘带上若干同“麦夏篮子”的馍前往女方至亲家中拜年。这种“篮子”需连留三年,称“拜年篮子”。

  如果说送馍在婚嫁中是一种带有“往来礼”意味的话,吃“面条”就是一种象征,吃“饺子”就是一种情趣了。

  大概是因缠缠绵绵的“面条”最能代表婚嫁双方心态的缘故,面条成了婚事中的主食、主角,无论菜肴如何丰盛,面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没有吃面条,那就没有给新人留下祝福。面条不仅在新婚当日招待亲朋好友吃,而且姑娘出嫁的前一个月就开始吃“离娘面”了。其间,至亲四邻纷纷请姑娘到家中吃一顿面条。饭桌上,主人多向女子讲一些离开娘家后的处世之道,以及“攀了高门”也要像面条一样,虽分离仍缠绕在一起,有莫忘穷亲的谐趣。此外,接送新娘的双方在出门前和入门后均需食用面条,接方谓“上马面”、“下马面”,送方谓“上轿面”、“下轿面”。

  饺子在村民眼中是最好的主食了,自然只能由新人独享,但都是不好下咽的,“回面”前,婆婆亲手捏饺子给儿媳食用,据说此可捏住儿媳的嘴,日后若婆媳产生矛盾,儿媳也就不会向外传扬;“回面”日,女方同辈姐嫂为新郎包饺子,故意将辣椒、草节之类的东西包入饺子中,待其食用时,大家观其丑态取笑,意为“既然已成为一家人了,干什么事情都不要计较”。

  吃与喝是相连的,要吃要喝自然离不了酒席。吃有吃的名目,摆下的酒席自然也有名堂。上轿时吃“上轿席”,下轿时吃“下轿席”,接待女方至亲来“送饭”的酒宴称“娘家席”,有朋友来贺喜摆下的酒宴谓“朋席”(或称“宾客席”),四邻同乡来贺谓“街亲席”(或称“街坊席”),亲戚来贺称“待戚席”,迎接新娘回娘家的叫“回面席”……不管酒席的名称如何叫,席面基本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上轿席”是女方所摆,男方接待女方来宾的“下轿席”和“娘家席”要比女方所摆的“上轿席”丰盛一些。所备菜肴各家视情况自定,但乡民为避讳“菜上完了”这句与喜庆之日冲突之语,均在最后上一道“四喜丸子”或“糖醋丸子”以示酒席结束。酒席摆下了,大概是因多数乡民不喜喝酒,对食用喜宴称“吃盘子”。

  以吃吃喝喝、赠送食品的方式来办理婚嫁大事,其中既包含着乡民处事的含蓄,又包含着对吃饱肚子的渴望。时下,随着乡民生活的改善,除具有特殊意义的吃食外,大多也洋化了,如“拜年篮子”改送糕点礼盒,“离娘面”改吃饺子等,就是参加婚礼的人对食用喜宴也不再称“吃盘子”,而改称喝喜酒了。

关键词:婚嫁,井陉,礼仪

责任编辑:郄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