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到西柏坡
第一次去西柏坡是2001年建党80周年前夕,参观陈列馆之外,主要是去参观旧居。说是“旧居”,其实已经不旧,据当地人说,1958年修建水库后,原来的旧居已经不存在,现在的“旧居”是按原貌复建的。我们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言,细细领会“两个务必”的深刻论述和“进京赶考”的谆谆告诫;走进“五大书记”居住的房间,感受“红蓝毛线标地图,三间小屋打大仗,推完碾子纺线线”的艰苦奋斗作风,以及领袖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和骨肉亲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朱总司令的窑洞。这是一所特殊的、新修建的较好的房子。未用一块土坯,未用一根椽檩,是用山上的青石砌的,形状像三眼并排而又相通的窑洞,洞壁、洞顶都用白石灰抹过,又粉刷一新。房子坚固安全,决不会被人掏开窟窿,枪子和弹片也绝对穿不透这厚厚的石壁。房屋四周环境优美安静,四面皆是长有古柏的山坡,房前除了有块平地,20米远处便是防空洞。房子西侧,靠近沟口的地方有几间属于新华社,再往南,也就是转向古柏坡前面的山嘴处,有座新盖的中央小礼堂。据说,这座青石房原是专为毛主席安排的住处,可主席借口“另外看中了一个住处”,而让年纪大的朱总司令住了进来。看似一件小事,却被传为佳话,内中的道理并不深奥,但所蕴含的哲理却耐人寻味。 在这里,我还了解到了一个曾经的南京政府高级将领们到这里参观时的故事。他们迈进中央军委作战室的门内,瞅着这座普普通通的民房,瞅着房子里的几张破旧桌椅,看着墙上几张发了黄的作战地图,盯着茶几上一架老掉牙的摇把电话机,似是默默无声地回首着往事。正是从这里发出的命令,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战争,指挥了古今中外罕见的最大的战役。是的,西柏坡深得很,西柏坡美得很,西柏坡的学问也大得很。 正是怀着这种学习和探求的心情,2014年深秋,我又一次来到西柏坡,参观的重点是西柏坡陈列展览馆,由此产生了三种非常特殊的感受。 一是展览馆的特殊陈设。与2001年的第一次参观相比,展览馆新增了电报长廊、“两个务必”浮雕墙和半景画馆。置身在电报长廊里,听电报发出的哒哒声,仿佛回到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可以更深地领悟人民领袖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的韬略艺术;站在“两个务必”浮雕墙下,想一想为什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还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答案就显得更加清晰和明确;瞻仰半景雕塑画,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让人敬仰。 二是讲解员的特殊讲解。看西柏坡陈列展览馆本身就能给人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听讲解员满含深情,更满含激情的讲解,那种感受是在其他许多地方听讲解所感受不到的。讲解员在介绍领袖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骨肉亲情时,为我们朗诵了当地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他不仅是在朗诵,而且是在哼唱,他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忘情,听得人眼含热泪,激动不已。参观一个展览能让观众感动得流泪,这种情景实在是不多见。 三是参观后的特殊收获。两次参观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让我拿起笔来写出我的感受,留下记忆的诗行。2001年参观后,我创作了诗歌《宗旨赞》,荣获“纪念建党80周年铁路文学征文”一等奖;这次参观后写下的朗诵诗《西柏坡的遐思》又要在我们铁路老年体协举办的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文体展演中表演。 诚如西柏坡参观券上所介绍的那样,西柏坡既是革命圣地,也是旅游胜地,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我们到西柏坡去寻找新中国的足迹,好踏着先辈的足迹,继承先辈的遗志,去开创共和国光辉的未来。
|
关键词:西柏坡,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