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热闹的“何庄武狮”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杨惠玲 赵志勇 2014-07-04 11:32: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热闹红火的“何庄武狮”

  武狮团正在排练高难度动作。

热闹红火的“何庄武狮”

  年轻的武狮人在训练。

热闹红火的“何庄武狮”

  朝气蓬勃的武狮人。

  何庄村是赵县城西一个极其寻常的小村,躲在地图上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很难发现。老百姓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日子过得平平常常。倘若没有村里那一大群耍狮子的人,他们的“武狮”没有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一个村子或许还依旧默默无闻,我们便不知道这历史悠久的“武狮”,也不知道现今它又是那样的红火热闹。

  循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我们来到赵县何庄村村西办喜事的那户农家。欢快的乐曲、高大的充气拱门、四处张贴的大红喜字,农家婚礼喜气洋洋的氛围被渲染得淋漓尽致。60岁的苏新社是何庄村新社武狮团的团长,他带着武狮团前来助兴,婚礼现场有了威武的狮子捧场,显得格外喜庆。

  武狮表演添喜庆

  武狮场就设在办喜事的农户家门前。

  武狮团的锣鼓在一旁卖力地敲打着,伴着武狮的节奏,时缓时急。场上耍狮子的艺人,一会儿“走梅花桩”,一会儿来一个“狮子望月”、“穿裆过桥”,一会儿又“跳八字”,跳、转、腾、扑……一个个动作展现出狮子的威猛剽悍。而搔痒、舔毛、打滚、抖毛、弓腰、啃爪、掏耳朵、打舒展等细小的动作,把狮子期待时的“盼”、高兴时的“欢”、搜寻时的“找”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苏新社说,因为场地小,今天上场的仅有两只狮子。除了武狮表演,他的团队里还保留着一些传统武术节目,“像滚钢叉和舞流星,这些传统技艺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新社武狮团的武术滚钢叉以表演惊险著称。只见苏焕未将钢叉靠在臂膀上,轻轻一抖,那钢叉便乖巧地缠上手臂,先是从左臂滚向右臂,再由右臂滚向左臂,钢叉稳住后,只见他一切掌一撑臂,那钢叉又顺势滚上他的脊背,犹如灵蛇。滚动钢叉,钢叉上的两片铁圈随着转动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随即,钢叉又被抛入空中,“哗啦啦”的声音便在空中响起,荡人心魄,接着又稳稳地落在苏焕未的身体上随之滚动。站在桌子上表演的是17岁的任小华,他跟着师傅苏焕未学艺已经四年了,表演起来也是有板有眼,套路娴熟。

  参加婚礼的人们纷纷掏出手机、相机,拍下这难得一见的场面。热热闹闹的民间艺术表演,为农家婚礼增添了几分意想不到的喜庆色彩。

  看着徒弟们的出色表演,苏新社笑得合不拢嘴。27年前,出身于武术世家的他,把握住市场机遇,与本村东少林会的苏江海、王占英、徐红叶等人组建了第一个股份制的、有演出收入的“武狮团”,这个团队打入市场以后,演出效益非常看好。随之,村民苏庆利等人又组建起了一个武狮团,这就形成了何庄武狮“百花齐放”的局面。他们有合作有竞争,“你方唱罢我登场”,将何庄村的狮子舞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正是因为有了老苏和小苏两支舞狮团的竞争,何庄武狮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武术舞狮巧融合

  农闲时节,老苏就领着武狮团的一班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操练,一招一式用心地去教年轻的武狮员。小伙子们在老苏手把手的教练下,爬上两张桌子摞起来的高台,在桌子上“走梅花桩”、“狮子望月”,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一会儿爬上去练习动作,一会儿再双双纵身跃下……一个动作不知要重复多少遍,训练起来非常刻苦。

  “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传统民间技艺,我们不能丢,得让它传承下去。”从苏新社嘴里,我们了解到了何庄武狮的传承发展。

  “我们何庄村的历史悠久,因为村子位于洨河南岸,上古时期就有‘河滨村’的称呼。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改成了‘河庄村’,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再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被改成了‘何庄村’。”苏新社介绍说,相传早年间嵩山少林寺失火,寺院毁于一旦,僧人们难以维持生活,便各自逃生。有两名少林武僧化缘来到何庄村,受到热情好客的何庄人的礼遇。两名武僧为了回报村民,便将少林武功中的大洪拳和小洪拳传授给东西两家的男子。“村里的年轻人爱凑伙,每到晚上或农闲时节,也都跟武僧习武。”自此,村里武风日盛,还形成了东西两个少林分会。此后,少林会的年轻人,凭借着过硬的武术功底,很快又把舞狮也练成了,形成了何庄村独特的武术带舞狮的风格,一直传承到现在。

  据传,民间狮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在狮舞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今天在石家庄地区比较活跃的赵县“何庄武狮”就属于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所以何庄人称他们的狮舞为“武狮”。何庄武狮源于明末清初,将少林武功与舞狮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它的表演分群体表演和分组表演两种形式,大狮子由两个人共用一张狮子皮完成,小狮子由一个人完成,领狮者则手拿绣球,统领着整个表演的全局。

  正因为何庄武狮在民间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老苏的武狮团火得很,一年里有250多天在忙着为庙会立集、企业庆典、结婚寿庆赶场演出。照他的话说就是:“活儿多得干不过来。”虽然很忙,但苏新社还是闲不住:“我还有个想法,打算办一个武狮培训班,教教村里的年轻人。然后再写一本《何庄武术舞狮发展史》,把祖辈口传的拳论和狮谱整理出来。这样,老辈人留下的东西才不至于失传……”

  民间技艺得传承

  四十挂零的苏庆利是何庄村另一支武狮团的团长,别看他身材瘦小,但有一身的武艺。每天清晨,他都会穿好练功服,到村东口的一块土台上打上几套拳。只见他气沉丹田做了个启式,接下来“骑马蹲裆”、“金鸡独立”、“仙鹤展翅”、“黑虎掏心”、“回头望月”……一连串的拳式,步稳势烈,刚劲有力,一套拳下来,脸上已经是汗津津的了。

  苏庆利自幼就跟着本村的徐书民、王占英学拳脚,他练的是传统的“大洪拳”,从他的拳路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何庄武狮的影子。难怪“何庄武狮”四个字中的“武”字不是舞蹈的“舞”而是武术的“武”,原来他们将舞狮的技巧动作与传统武术的动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种武术带舞狮的风格,体现了何庄民间艺人非凡的创造力,应该说是富裕起来的新型农民对民间艺术的一大贡献。

  等苏庆利的几套拳打下来,透过身后的树林子,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麦田中的小路上一伙武狮人年轻的身影了。大红的服装、鲜艳的狮子头,行走在绿色的麦田里,仿佛是一艘彩色的画舫劈波在碧绿的湖水里,透着说不出的美。这伙年轻的舞狮人,正是苏庆利所带领的武狮团队。只要不忙,大家总要聚在一起练练功夫,排练一些新的动作。

  虽然不是舞台上的正式演出,武狮团的小伙子们依然舞动得十分到位。他们或群狮齐舞,气势恢宏壮观;或三两戏耍,妙趣横生……咚咚锵锵的锣鼓伴奏是武狮的灵魂,它和舞绣球的耍狮人相配合,指挥着武狮者的节奏和动作的难易。村里人淳朴、爱热闹,不一会儿,身边就围拢过来一群看热闹的乡亲。在这片接地气的土地上,我们也真切地领略到何庄武狮的迷人风采。

  与苏新社的武狮团在家门口演出的形式不同,苏庆利已经把他的武狮队伍带到了全国的大中城市,使何庄武狮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武狮团现在有80多人,常年在外演出,石家庄、衡水、天津、威海、兰州……全国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何庄武狮欢快、热烈的身影。

  中华大地上的村庄星罗棋布,何庄村和其它村舍—起久存于历史长河之中,但它用自己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承延续了下来,那就是武狮。也正因为武狮,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不仅蕴藏着属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也拥有了足够多的现代富庶与幸福。

  (记者 杨惠玲 通讯员 赵志勇/文 通讯员 赵志勇/图)

关键词:武狮,赵县,河北非遗

责任编辑:郄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