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态饭”走致富路
——兴隆依托生态资源推动旅游扶贫纪实
蜿蜒平整的水泥路,溪水潺潺的河道,连片翠绿的果园……初夏时节,兴隆县大碌洞村一派田园风光。
好风光的背后,隐藏着一段辛酸的往事。2012年7月21日,倾盆大雨,引发肆虐山洪,洪水所过之处,屋倾路塌,田地果园,一片狼藉。
“是天灾,也是人祸。”大碌洞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军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村里大规模种植板栗树,过量使用除草剂,山体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2012年,全村几乎绝收,人均收入从3000元左右,跌破千元。
2013年开始,大碌洞村开始了革新之路。“采取有机方式种植板栗,让山上处处见绿,同时,引入苹果、桃等产值更高的果品。”张爱军说,政府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兴修水利设施。为更好地保护好这些设施,村里成立了水利专业合作社,把全村水利设施资产量化,折合成每股100元,户户入股,改变了以前有人用没人管的状况。
现在,大碌洞村种植了500多亩苹果园、300多亩桃园,果树下间作西瓜、红薯等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如今,全村139户,总存款达1300多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5年的68户减少到如今的1户。
50公里外,挂兰峪镇二甸子村的李秀芹,在装修一新的庭院里忙碌着。“去年,政府给我们提供了10万元贴息贷款,我们自己又筹了10万元,建起了农家院。”李秀芹说,现在,每到周末,6间客房就都住满了。”
地里刨食半辈子的李秀芹,之所以敢举债搞农家院,底气在于村里的好生态。 “居住在偏僻的小山村,祖祖辈辈都过着穷日子。”村委会主任李秀河说,日子穷,是因为没把这好山好水利用好。2012年,村里将几处连羊都爬不上去的山沟,开发成了天子山景区,村集体占20%的股份,周围9个村的370多贫困户,通过“政银企户保”,每户以5万元入股景区。现在,每年每户至少分红3600元,解决了100多人就业,去年村集体就收入达到20万元。
兴隆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县。近年来,兴隆突出林果产业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林果、食用菌、设施蔬菜、乡村旅游产业和食品药品加工业。目前,全县板栗栽培面积49万亩,山楂栽培面积16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90元。
依托生态资源,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引导旅游扶贫工作发展。兴隆通过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或合作社、农家乐协会,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旅游扶贫成果人人共享。根据该县制定的旅游扶贫规划,至2020年底,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1000户,建成50个特色产业扶贫示范点,扶持102个村建成旅游配套服务村,带动5000户农户从事旅游配套产业,直接带动3000贫困人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