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南营村:千年古树繁茂 古村留余韵
南营村地处冀晋交界,环境相对比较闭塞,因此保留下来了连片的古民居。 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柞树,树龄已有千年以上。 黄龙洞是一个天然石洞,洞口建有黄龙庙,至少已有490多年的历史。 平山县杨家桥乡南营村是平山县最西部的山村之一,东距石家庄市区130公里,西与山西盂县接壤。南营村现有80户199人,分为土窑、黄龙洞、南营三个自然村,坐落在一个4里地长的山沟里。千年的古树、清澈的泉水、悠久的历史、美丽的传说,淳朴的村民,连片的古民居,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南营村一道独特的风景。 历史悠久传说美 南营村始建于清代初期,据传那时人们从山西逃荒至河北,在翻越太行山的途中在此歇脚。其间有一对夫妇因为妻子受伤无法迁徙,随身携带的口粮也快吃完了。为了生存,丈夫便在河边种上些粮食,于是,二人便在山脚下住了下来。随着驻留此处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村落。 因此地地处河北、山西的交界处,曾建有军营守卫,故称“营儿里”。由于与平山县营里乡营里村村名重复,后根据方位改称南营村。 相传此地住着黄龙、黑龙、白龙三弟兄。南营村东北的山峡坐北朝南、山清水秀、冬暖夏凉,黄龙和黑龙为了争夺这块风水宝地,在峡顶打得昏天黑地。这时,一个叫张德山的羊倌正在山上放羊,他看到黄龙打不过黑龙,心生怜悯,于是把羊鞭一甩,正打中黑龙,黑龙败下阵来。为了解开黑龙和黄龙两家的仇怨,住在山西盂县上松川村的白龙把黄龙和黑龙召集到前湾村进行调解。黑龙说:“要让我俩言归于好,必须给我建一座庙,让大家都知道我很委屈。”白龙当即拍板在四里铺村为黑龙建一座黑龙庙,把黑龙居住的村称作“黑屈村(现黑渠村)”,把开会的村叫作“前完村(现前湾村)”,意味着以前的不愉快一笔勾销,到此完结。黄龙占据峡顶后,很是高兴,为了感谢帮了他大忙的羊倌,黄龙把他点化成仙,并修了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羊倌庙”。 为了感谢当地群众,黄龙爷呼风唤雨,造福人间。当地人为了感谢黄龙爷,把山峡称作黄龙峡,峡下的马圈口村改为黄龙洞村,并在每年端午节给黄龙爷唱戏三天,以表谢意,后来便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黄龙洞庙会。 黄龙庙与羊倌庙 从山脚下的黄龙洞村上到山上的黄龙洞,大约需要2个小时。黄龙洞高约三十米,宽约四十米,进深二十多米,在这个天然石洞的洞口建有黄龙庙。黄龙庙为单檐硬山顶建筑,庙西北角立有一块石碑,碑文记载的内容是重修黄龙庙记,落款时间为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也就是说该庙至少已有490多年的历史。黄龙庙西南20米处便是那座世上独一无二的“羊倌庙”。 两座庙虽然不大,但古朴静雅,相对于一些新景区红柱彩绘、黄色琉璃瓦的仿古建筑,愈发显得刚劲沧桑,更像是一位归隐林泉的暮年老侠客,道骨仙风,苍劲悲壮。 黄龙洞内有两个水池,大的约3平方米,叫“大龙池”,小的约1平方米,叫“小龙池”。在海拔900米的高度,四周并无水源,一年四季龙池内的水永远是满满的,冬天不结冰,旱季水也不见少,池中有一群黑色的小鱼,总是那么大,很是奇妙。 古柞树护佑千年 在黄龙洞村东约100米处,有一泓清澈的泉水从地下翻滚而出,水柱如碗口粗细,当地人称“翻水泉”,泉水昼夜不停,常年不变,冬天冒着白气,夏季清凉可口,常有人专程远道来此汲水。 黄龙洞村村民梁长山家屋后有棵大柞树,主干高达八九米,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抱,遮阴可达700多平方米,树上有多种鸟栖息。据平山县政协编写的《平山古树名木》记载,此树是平山县23棵古柞树中树龄最长的一棵,树龄已是千年以上。虽历经千年风雨,但仍枝繁叶茂,丝毫没有衰老的迹象。当地人常到树下祈愿,让神树保佑全家平安。 在现代经济的大潮冲击下,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越来越没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南营村的山场面积有1.58万亩,而耕地面积只有160亩。所谓的耕地,很多都是只有四五步宽的小块地,现代化的规模农业没法推进,使得南营这个交通闭塞的小村庄,依然保留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基因,继续固守着古老的小农经济及自然秩序。 在南营村,劳动力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一切顺其自然,尊重自然秩序和土地伦理。他们淳朴勤劳、善待大地、默默耕耘,他们是真正和土地、自然在一起的人。 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南营村的经济与平原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也因此而保留下来了连片的古民居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每当看到村里袅袅升起的炊烟,路边长了青苔的瓦片、积满灰尘的陶罐,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清晨雄鸡高唱,夜晚星光满天,春来桃花满山,秋到层林尽染。这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已成为南营村发展农家乐旅游、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 |
关键词:平山,旅游,南营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