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宋家庄 古韵犹存 留住历史印记

来源: 张家口新闻网 作者: 2015-03-13 14:53:0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从张家口宋家庄向南约10公里便是旧时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峪。

  飞狐峪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接处。几千年来,在没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时代,张家口宋家庄镇域内的飞狐峪一直是京、津、晋、冀、蒙通商的要道,运输骡帮和买卖客商昼夜穿行其间,络绎不绝,这使得张家口宋家庄镇一带的大宁、岔道、北口、郑家庄、上苏庄等村堡历史上出现过多家拥有百匹运送货物的骡帮大户,沿路的骡马大店、客栈、饼铺、饭铺、豆腐房、医药店、杂货铺等多达八十余家。

  历史上的商贸流通,张家口宋家庄迎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堡内,建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宅比比皆是,这里的民宅和蔚县其他古堡不太一样。每家的大门都极宽,门里先有个敞亮场地,后面才是住宅院。据村人介绍,这么宽的门,是为骡马车进出准备的,进了大门,那块宽敞的场地是骡马歇息的地方。

  张家口宋家庄著名的邹家大院,苏家祠堂,韩家镖局,这些大户宅院就是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百年沧桑,仍难掩它们的光华。雕梁画栋的高大门楼、石狮,依然彰显着当年家族的殷实与富足。

  张家口宋家庄苏姓,其先祖祖名苏镇,原籍上海。据传说,苏镇的曾祖父于明朝建文元年随燕王朱棣扫北,与鞑靼人作战时经飞狐峪来到蔚县,屯兵于北口。后因北上抗敌,遂将妻小留在蔚县,购置田产并建起苏家庄堡居住生活。此后,苏家庄堡因缺水无法生活,搬迁至张家口宋家庄,成为张家口宋家庄村堡内一地位显赫的大户人家。

  苏氏祠堂,位于村堡北端真武庙西侧。祠堂院落不大,呈长方形,东西都建有厢房,正北面是供奉先人的厅堂。如今,堂内正面和东西侧墙壁绘有的明清两世先祖之牌位仍能清晰辨认,约有十五代多。

  这里,你能够嗅到最淳朴的气息。

  张家口宋家庄古村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落,现有耕地面积约5000亩。住在这里的1600余村民,依然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他们最大的经济来源,还是种庄稼,干农活。农忙时去地里干活,农闲时就喜欢互相串门,生活过得悠闲自在。

  古蔚州,种植谷粟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米粮川”的谷子主产区,谷子脱皮后的小米自古皆为朝廷“四大贡米”之一。

  张家口宋家庄地处大南山脚下,这里有谷粟等杂粮农作物生长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长期以来村民都以种植谷粟杂粮为主。

  2011年,张家口宋家庄建起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张家口宋家庄镇的北口、郑家庄、上苏庄、林南、大探口、小探口等六个相邻村庄,共建立谷粟杂粮基地一万亩。

  李有全,张家口宋家庄村民,也是合作社负责人。“过去几年,农户辛辛苦苦忙碌一年,要么种植产量不高,要么找不到销售渠道,市场收购价格低,经济收入较少。合作社建立以后,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提供种子,统一种植,按统一标准要求,技术指导,最后统一收购。合作社购置了初选去石、碾米、分级、色选、抛光、真空包装一整套加工设备,年加工小米杂粮上百万公斤。然后,通过实体店销售或网络销售,远销北京、天津、杭州、苏州,上海等地。”

  “以前我们自己种地,一亩地也挣不了多少钱,还经常卖不出去,有时粮食堆在家里,看着都让人着急。现在给合作社种地,不愁销路了,挣得也比以前多。如今,张家口宋家庄生产出了自己的“绿蔚”牌蔚州贡米,在市场上有了知名度,”合作社里的一位农户说。

关键词:张家口,宋家庄

责任编辑:董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