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一锅老汤醇味厚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安春华 2014-10-23 15:32:0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厨师制作饸饹。

  -厨师在调汤。

  -美味饸饹。

 

 -精挑细拣,保证质量。

  -远近闻名的马家卤鸡。

  《舌尖上的石家庄》系列之一——正定清真小吃

  我们的石家庄美食之旅,从饮食文化相对更厚重些的古城正定开始。这里有豪华的席面,亦有简单的小吃。嗯,写到这儿我很犯嘀咕,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些小吃。说它们简单,可它们的做法也不简单;说它们寻常,可它们过去却不是谁家都随时舍得买的食物。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它们是普通人家改善伙食最方便亦最可口的选择。所以说,小吃更能代表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因为它们比豪华的席面承载着更多普通人的香甜记忆。本期,我们首先关注清真小吃。

  “鸡黍”之便

  正定的清真卤鸡很有名气。写稿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全国都有哪些以鸡为原料的名吃,发现大江南北各地都有,其中尤以这十种最为著名:云南汽锅鸡、河南道口烧鸡、江苏叫花鸡、安徽符离集香鸡、山东德州扒鸡、辽宁沟帮子熏鸡、台湾盐酥鸡、四川口水鸡、上海白斩鸡、海南文昌鸡。如果按长江来划一条线,可以发现南北吃法的不同:南方以白煮再蘸料吃法为主,讲究保留鸡的鲜嫩本味,再佐以浓厚蘸料以弥补白煮的寡淡;而北方则主要采用老汤焖煮的方法,强调香料的运用、老汤的醇厚,吃时不需另蘸作料,更加方便。

  在感叹禽类带给全国各地人民口福的时候,一个问题冒了出来:中国人吃鸡的历史得有多久了?毋庸置疑,肯定相当久远了,石器时代甚至更早,只是那时没有文字记录。有据可查的是夏商周三朝,鸡已经同牛、羊等大牲畜同列“五畜”之列。彼时人们习惯以“五”来归类食物,如“五谷”、“五菜”、“五果”、“五味”等等,并不是说只有五种,“五谷”有时又写作“六谷”、“百谷”,能用上“五”这个数字,说明该类食物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在“五畜”里边,鸡的体型最小,由此,奠定了鸡乃是农业社会最经济之肉食的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各地都有名鸡小吃的原因。说到经济,可能有人不解:超市里的鸡翅比鲜鱼还贵呢!其实,经济不是指市场价格高低,而是指一种物尽其用的节约与和谐。想想看,饲养一头大牲畜的成本不是要比养鸡高得多吗?鸡鸭等禽类可以自己找食吃,人类的喂养在过去来说只起个为它们补充营养的作用。而宰杀大牲畜,在没有保鲜冷冻条件的古代,必须迅速消费完毕,不然就是莫大的浪费。因此,宰杀大牲畜往往是在祭祀、集会、年节等特殊时间场合。而小小的家禽就不需要这么隆重。无论是文人雅士的“田家鸡黍,把酒桑麻”,还是时迁之流的偷食野味,动手简易,动嘴轻快,美妙的味觉享受后,扔下骨头即可拔脚而走,难道不惬意?——一种稳定的习惯或习俗,其背后流淌的一定是一种睿智的理性和朴素的逻辑。

  老汤之醇

  回到卤鸡上来。正定府的马家鸡、刘家鸡,虽未被专业人士列入上述全国十大名鸡,但就石家庄当地来说,还是小有名气的。尤其是马家鸡,目前已经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家鸡为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鸡都属清真卤鸡,做法差别不大,味道各有所重,在正定当地都有市场。从市里人的认知度来看,马家鸡的名气要更大一些。“外来的鸡也有,但销量很小,影响不大。”正定县文化馆馆长张刚路瞪着一双大圆眼睛说,“来我们正定做鸡的地方卖鸡?能好卖吗?”因自古出产清真卤鸡,正定人吃惯了这一口,别的口味想占领市场很难。

  要说清真卤鸡的传入,得先说这里回民的迁入。根据1992年版《正定县志》记载,元太宗时(1229-1241年),大食国人赡鲁坤任真定路征收课税使,携其家人迁居真定(即今正定),真定始有伊斯兰教徒。到了明朝初年,又有九门的底、赵、白三姓回民和定县(今定州市)的白、马二姓回民,先后来真定城经商,卖牛、羊、鸡、粘糕等,并分别迁入城北刘下庄(今牛家庄村)、顺城关和城内西门里街,随后在西门里街南侧建立了清真寺。由于正定当时的“市”在阳和楼以南,另外,城东北的五里铺处在进京大道上,城内的回民为经商方便,又逐渐迁到南门里、卫前街、仓西街和顺城关定居,刘下庄的回民迁到了五里铺定居。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原清真寺已经破旧,正定府镇台闵正风主持在城内东南角新建了寺院。

  卤鸡的传入是明末清初。《正定县志》记载,由安国县回民马、刘氏传入真定。现在,正定的回民大约有4000多人。在汉民占多数的城内,清真卤鸡一枝独大,这跟人们对其“食品安全”比较信任有关。“我们伊斯兰教规定不许吃自死动物。”马家鸡传承人马学中告诉我,他的加工厂同时也是一个定点屠宰场,他从不外购白条鸡,外购虽能降低成本,却难以防范万一夹杂病死鸡的风险。

  按照伊斯兰教规,回民宰杀畜禽不能自己动手,要请寺掌教经手,“掌教每宰一只鸡,诵一句古兰经。”马学中长期聘请掌教住在厂里负责宰鸡。宰好的鸡经脱毛、净膛、检疫、整形、排酸(即用清水泡)等工序后,即可入锅卤煮。

  那一锅老汤是做鸡的关键。“你要是换一锅新水,加同样的料,煮出来不一个味儿。”马学中说,他家的老汤循环使用了这么多年,夏天放凉了是糊状的冻子,冬天放凉了比凉粉还瓷实。一锅鸡用似冒泡似不冒泡的文火煮4个小时,出锅以后将汤上边的油沫撇去,将下边的渣滓滤掉,留下中间色泽红亮的汤。下次再煮时,续水并续加作料。作料有丁香、砂仁、肉蔻、白芷、花椒、大料、小茴香等。现在,各家名吃店都不会过多透露配料的详细信息,给人一种神秘感。至于煮出来味道如何,由你自己来品。以我个人的感觉,和石家庄人熟悉的扒鸡比起来,扒鸡香料味更浓烈一些。另外,扒鸡的做法是先过油炸,再用小火焖煮八九个小时,因此成品鸡皮略摺,肉易脱骨。马家鸡不炸直接煮,且煮的时间比扒鸡短,成品以鸡皮平展不脱骨为

  佳,肉质相对紧致一些。

  香浓热乎“咕嘬包”

  “咕嘬包”或“嘬嘬包”的俗称,证明了正定当地吃烧卖的久远风俗。对于正定人来说,烧卖是年轻人才用的学名,老一辈人都称“嘬嘬包”。想来烧卖刚传入正定时,人们看烧卖形似石榴,顶部许多褶“嘬”在一起,就起了“嘬嘬包”这样形象的土名。

  烧卖传入正定的历史,已经很难查考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家烧卖传承人王彦朝,记得他老爷爷那一辈会做,再往上推他也记不清。从网上查烧卖的起源,传播最广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清朝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早年,那里的烧卖都是在茶馆中出售,1937年完成的《绥远通志稿》中记载:“惟室内所售捎卖一种,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俗语谓‘附带’为捎,故称捎卖。”乾隆皇帝有句诗提到过烧卖:“捎卖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后来,“捎卖”逐渐演变成“烧卖”。

  这种食品和鸡类一样,遍及南北,因取材不同而呈现口味上的差异。南方烧卖强调一个鲜字,草菇、鸡蛋、鲜虾、春笋都可入馅,北方烧卖强调醇厚香浓,馅料以牛羊肉为主,辅之以萝卜、大葱等蔬菜。王家烧卖属于后者。

  做烧卖的关键,一在和面,二在调馅。和面必须用温水,如果用凉水和,做出来的烧卖放不了一两分钟就硬得不能吃了。当地称温水为“响水”,即坐在炉上一听见水响就端下来的水。掌握水温要靠经验,王彦朝说,天热水温就调低些,天冷就调高些,但天再冷,水也不能烫手。面和好以后,用“走锤”擀面皮,用淀粉防粘连。走锤类似于一个细擀面杖外边套了一截短粗擀面杖,两手握住细的两端,用中间粗的部位来擀,朝一个方向做逆时针转动,熟手转五六圈即

  (文/图记者 安春华)

  -专题顾问: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副会长张雪祥

  河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冯玉珠

  石家庄市烹饪协会副会长剧建国

  石家庄市书法协会副主席、美食达人赵工

  (排名不分先后)

关键词:舌尖上的石家庄,正定,清真小吃

责任编辑:郄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