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太行深处“大宅门”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杨惠玲 张晓峰 2014-09-12 09:37: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大梁江层叠错落的老石屋,“晋冀合璧,博采京华”。

  上供神灵,下通行人,灵慈阁仍是出入大梁江的交通要道。

  “一宅九院”的武举大院成为大梁江古宅院的代表建筑。

  深山老村特色独具

  巍巍太行长亘绵延,一道大岭把晋冀两省分割开来,而西起固关东至障城,一条四十里长的狭沟又悄然把两省沟通。当时这条沟的两岸漫山遍野长满桃树,故有了以甘桃沟命名的村庄。

  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末明初即有康、王、程几家在此居住,明代属山西太原府平定州承天都(今娘子关)管辖。明万历年间,先后有梁氏从平定城等处迁徙来此定居,梁氏子孙繁衍生息。到清代中期,梁家一门出了文、武两位举人,梁氏成为远近驰名的名门望族,村名遂改为大梁家。后因村里水源匮乏,村民惜水盼水日久,村名又演变为大梁江,沿用至今。

  1959年,大梁江连同附近的4个村一并由山西平定县划归河北井陉县。因此,大梁江的民居具有山西建筑的特点。而当时大梁江村的晋商在北京经商,晋商生意发达以后回到家乡买房置地,又受北京四合院的影响,建筑又似北京四合院。这些历史原因让大梁江的民居具有山西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的双重特色。

  大梁江这个古村落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后,气势恢宏、结构严谨、功能齐全、精巧典雅、特色独具的古民居引来各方关注,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博物馆”、“太行深处的大宅门”。

  来到大梁江,抬头仰望,四周群山环绕,农田和村舍依山就势而成,参差地分布在山坡上。明清古建筑群位于北边的山上,白墙黑瓦,高低错落,古朴与沧桑感扑面而来;而南边的山坡上则坐落着新建的村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梁江村民便开始从老村落里外迁到对面山坡,一座新村渐渐形成。村民没有在原址上弃旧更新,而是选择了新的地点,才使村里的古建筑得以完好地保存,这足以体现大梁江人的智慧与眼界。

  千年古槐与明代石阁

  走进大梁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龙头凤尾形的古槐。它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见证了这个古村落的古往今来。

  只见这棵古槐主干斑驳,直径2米有余,需5人才能环抱。整个树身向东南方向倾倒,于是村民特意修建了一个门形的支架撑负其枝躯,曰“祜”,为这棵老树祈福,因为它是大梁江人眼中的神树与祥瑞的象征。村里的老人们讲,老槐树的年龄比“万岁爷”小、比“千岁爷”大,后经专家考证,这棵槐树的树龄已逾1300年,故以“太行古槐”闻名遐迩。

  这株古槐的树心早已枯空,树枝屈曲虬结,静静地守望着古村。春夏秋三季,古槐绿叶婆娑,亭亭如盖,成为大梁江一道独特的风景。

  古槐的身后,一座形如古堡的明代石阁巍然耸立。这就是大梁江的标志性建筑灵慈阁,阁门内外镶嵌有“襟山带河”“接脉通全”的石刻匾额,为古阁增色添辉。登临阁上,可内瞻外览,敬谒神灵。阁上的两座庙,外向供关帝,内向供观音,成为灵慈阁的特别之处。

  瞻罢古阁,回首观望,观音堂前照壁上一幅浮雕令人浮想联翩。这是一个龙首、狮尾、驴蹄、麟身的“四不像”怪物,只见它张口吞日、脚踩珍宝,疾驰入海。村民们说,这是一只传说中名叫“ ”的怪物,它生性贪婪,尽管它脚下和四周全是宝物,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最后葬身大海。“这是大梁江传承几百年的村训,提醒大梁江人出门为官、经商,一定不能贪心!”

  传统民居的博物馆

  大梁江泛着黑色光亮的石子街道高低起伏,纵横交错,有三街五巷之说。穿行在古街道上犹如穿梭在石头迷宫中一般,一座座石头宅院,讲述着各自的传奇。

  因为村落建筑在山坡上,排水就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大梁江人在数百年前就修建了完善的排水系统,设计和修建了贯穿全村的石砌排水洞,积水通过约1.5米高、1米宽的水洞排泄到山下的河道,雨水再大也不会对房屋形成威胁。

  走在大梁江的青石小路上,街道两侧院门各自不同,北京味儿的垂花门,精雕细刻的抱鼓石(门墩)、拴马石等等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而在大梁江162座古宅院、3000多间古房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武举大院。

  武举大院因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梁氏后裔梁深考中武举人而得名,俗称“一宅九院”。大院依南低北高的地势而建,占地6000多平方米,共有九个四合院式宅院,各有门户,又互相连通,房屋达100多间。“进一门而通九院”,院中有院,楼外有楼,层层叠叠,堪称奇观。

  推开题有“武魁”匾额的大门,“大宅门”的威严扑面而来。至今两层楼的四合院、高大的石墙巍然挺立。层层叠叠的瓦片,将屋顶遮盖得严严实实,瓦口处是雕刻精美的兽头,朴拙古劲,渗透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不知名的石雕古兽蹲踞在屋脊上,面目生动,仿佛在俯视下方穿梭往来的芸芸众生。格子窗上细密的雕花和门前石礅上繁复的花纹,仍可依稀看到武举人当年的春风得意与富贵过人。

  当年武举人一生崇武尚文,过得悠然豁达,小巧精致的两层楼书房便是明证。据说,后来梁深的胞兄梁润也鱼跃龙门,高中文举人,一门双杰自成一段佳话,也为梁家家谱续写下文武兼备的篇章。

  古戏台前曾锣鼓铿锵

  从武举大院的后门出来就是村里的古戏台。这座古戏台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撑起屋顶的四根石柱用整块石条打造,每块重达万斤,上面镌刻的两幅楹联至今清晰可辨:“可删可存格外文章圈外注,不真不幻水中明月镜中花”,“莺歌风管欣听月窟音声,虎节龙旌喜看蜃楼景色”。

  戏台前面的场子不大,能容纳几十人看戏。大梁江人说,戏的作用不仅是娱乐,还是传承文化。孩子们从小在锣鼓声中进行着人生启蒙,明事理、辨忠奸、知是非、懂廉耻,大梁江人“忠教”“善德”的行为准则,维系着家族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晋剧团还在这里演出过呢!”村里的老人如是说。虽然在这里传唱数百年高亢嘹亮的晋剧渐渐远去,但好在古戏台还在,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回味昔日锣鼓铿锵的红火场景。

  戏台旁边有一株树龄千年的古槐,它应该是戏台下最忠实的观众,风雨厮守几百年,眼前不知飘过了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古槐树茂盛的枝叶下面还有一块石头雕刻的棋盘,询问村里的老人,老人说他的爷爷辈就常在这里下棋,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雕。晚间青山一壶酒,白日好友一盘棋。大梁江的悠闲和惬意,让游走在古街上的人眼前不自禁地浮现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然意境。

  “企明村,花石县,大梁江赛过金銮殿;垂花门,扇屏院,不摆桌子不吃饭。”流传久远的古民谣,让人对大梁江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在井陉县城西南,有一个与山西接壤的村庄,经过几百年的涵养和蕴藏,这座拥有162座明清古宅院、3000多间古房屋的石头村落——大梁江,犹如太行之珠,卓然天成,光彩出岫,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后又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关键词:大梁江,太行山,大宅门

责任编辑:郄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