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于晓梅 2014-06-20 09:10: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低碳环保是时下治理大气污染的理念之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环保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满城汉墓》陈列中展出的长信宫灯就是汉代环保灯具的代表,是古代灯具艺术的精品佳作。它以其精巧的设计、高超的制作工艺,在汉代灯具中首屈一指,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长信宫灯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而得名。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出土于西汉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灯铜质,通体鎏金,二千多年岁月的沧桑使灯身锈迹斑驳,但仍华光四射,凸显汉代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位跪地执灯的宫女形象,宫女上身平直,双膝跪地。头梳发髻,发上覆巾帼,身穿广袖长衫。面容清丽,头略向前倾,目光专注,神色温柔恭谨,动作自然优美。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的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片弧形平板组成,嵌于灯盘的凹槽中,其中的一片可左右推动,灯盘上还附有短柄可以来回转动。这样,就可以随意调节灯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灯盘中心的灯钎是用来插灯烛的,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燃料。灯点燃后,灯内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弥漫室内,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为保持室内清洁,长信宫灯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烟道。当灯烛点燃时,烟灰顺着宫女的袖管徐徐进入体内,宫女身体中空,如此精巧的设计使室内免于污染。同时,宫女的头部、袖管、身躯和灯盘、灯罩、灯座采用分铸组装的方式铸成,每部分都可以拆卸,清理起来十分便捷。

  这种设计在灯中的弯形中空导烟管,形如车釭,古人称为“釭”。古诗句“金釭凝夜光”、“银釭影梳头”中都将“釭”用作灯的代名词。它是汉代独创的灯体组合结构,是汉代灯具的功能性创新,在世界灯具史上独树一帜。而长信宫灯正是这种汉代灯具的典范之作,将优美的造型与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有机结合,营造出浪漫与华丽的艺术境界。

  如此精美绝伦的长信宫灯会有怎样的拥有者呢?在长信宫灯灯座、灯盘、弧形平板及宫女右臂和衣角等九处刻有铭文共65字,记录了它的身世之谜。“阳信家并重二钧十二斤七年第一”,“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铭文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从铭文的字体、刻工和内容观察,并非一次刻成。根据六处刻有“阳信家”字样的铭文,考古学家推测长信宫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夷候刘揭。但公元前154年因其子刘中意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被废黜王位,这件灯具被西汉少府没收后,放入了极有权势的窦太后居住的长信宫中。可是,1968年考古发掘时,长信宫灯却出现在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中。这其中又有什么关联呢?考古学家认为,窦太后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而汉代统治者的婚姻多门户相当,据史书记载,窦太后是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人,推测窦绾和窦太后有亲缘关系,可能是窦太后的侄孙女,而将长信宫灯赐予窦绾,窦绾死后随葬入墓。

  长信宫灯属于阳信夷候刘揭之家的说法提出后,在陕西茂陵又出土了十几件刻有“阳信家”铭文的精美文物,铭文字体与长信宫灯的十分相象。由此专家们又提出了另一种说法:长信宫灯的最初主人是阳信长公主,她与汉武帝刘彻同为景帝王皇后所生,是汉武帝的亲姐姐。有专家认为只有她拥有财力和物力来铸造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这批铜器,后阳信长公主将这件灯具献给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赠给了窦绾。

  尽管长信宫灯最初主人究竟是谁,专家学者各执一词。但长信宫灯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合理的结构设计、科学的环保理念、美观大方的造型装饰、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代灯具设计的典范,却是世人所公认的。以至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看到长信宫灯后盛赞:“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环保意识,了不起。”

  (作者系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低碳环保

责任编辑:郄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