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避暑山庄: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2013-12-23 16:39: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避暑山庄是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推行联合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这个场所是京城北京无可替代的。这里是礼遇各兄弟民族上层人物的场所,也是平定叛乱前线指挥部。清王朝依靠避暑山庄解决了自秦汉以来长期存在的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矛盾问题,使北方成为比较安定的疆土。这是清王朝的历史功绩,也是避暑山庄的历史功绩。

  在承德市区北、宽敞的武烈河畔,矗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这就是名闻遐迩的避暑山庄。它是清朝皇帝的行宫或离宫,专为消夏避暑之用。武烈河古称热河,故又名“热河行宫”,或称“承德离宫”。

  清朝历代皇帝每年5月来到山庄,9、10月返回北京,几乎有半年时间居住在这里。山庄名为皇帝避暑消夏,实际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说它是清朝的第二个政治都城也不过分。

  为联络蒙古族而兴建

  清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并且得以长久地统治,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同各民族关系处理得比较得当。清朝皇帝注意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的头面人物,共商国家大事。

  蒙古族是我国古代最强悍善战的草原游牧民族之一。她一登上历史舞台,就以迅猛的速度冲出中国,冲出亚洲,横扫东欧,雄飞世界。当她返回中国时,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先后灭亡西夏、金朝和南宋,一统天下。百余年后,明朝取而代之。元朝虽然灭亡,但其民族———蒙古族部落却顽强地生存下来,他们撤出中原,重返草原,散居长城外,从东北到西北的广阔地带,重新组合成不同的部落,世代繁衍。他们跟明朝形同世仇,战斗不已,几与明朝相始终。

  诸民族代表人物政治集会的场所

  避暑山庄并非一朝一夕建成,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四十七年(1708年)初具规模。五十二年起建“外八庙”的部分庙宇。乾隆朝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山庄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扩建,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主要工程才最后完成,至此,已历88年。清朝已达到鼎盛,山庄最后建成,恰是“康乾盛世”的一个突出象征。

  山庄美景胜境自不必细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文化的价值不可估量。自山庄初建,这里就成了国内各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王公贵族们举行政治集会的场所。

  乾隆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与《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文,记其回归盛事,刊刻两巨型石碑纪念。四十五年,乾隆帝70寿辰,西藏班禅六世、内外蒙古、厄鲁特、青海蒙古各部宗教领袖及各部首领云集山庄祝寿,盛况空前!乾隆帝特为班禅仿其世居在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形制,建造了“须弥福寿之庙”,即藏语“札什伦布”的汉译。

  前已指出,清皇室与蒙古王公贵族有姻亲关系,故其广大僧侣贵族入觐山庄,参加木兰秋狩,尤其频繁,每年不绝于途!居处僻远的喀尔喀蒙古宗教领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自乾隆四十六年后,也不惧路途险远,多次亲来山庄,虔诚地觐见乾隆帝。

  乾隆之后,清朝已走下坡路,呈衰落之势,但各民族聚会山庄的传统仍然在继续。如道光、咸丰等朝,经历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灾难,山庄仍是各民族首领聚会的中心,连外国使臣也来山庄了。直至同治以后,皇帝不再来山庄,这里日渐荒废,再也见不到昔日各族首领云集山庄的盛况了。

  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

  历代离宫别苑,专供皇帝后妃逸乐之用。以避暑山庄秀丽的自然风光,尤其消夏避暑之特效,最适宜游乐。但清朝却把它变成又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进一步说,是京师之外设立的第二个都城。

  自山庄建成时起,康熙帝几乎年年来此,名为“巡幸”,实则住一段时间,既处理政务,又会见蒙古等民族各部首领,率满蒙王公、朝廷诸臣及八旗将士围猎,举行秋狩大典。康熙帝开创了政治中心由京师向山庄转移的新时期。在他的晚年,他坚持“较射习网,阅马合围”,不肯求一日之安逸。

  山庄建成后,过了10余年,康熙帝就去世了。雍正帝即位,本应继续举行秋狩活动、巡幸山庄。可惜他既没有去山庄,也停止了秋狩。他在位只有13年,因忙于内政,又以性情不喜外出,厌恶围猎“杀生”,以致在位期间,竟足不出紫禁城,整日埋头于批示臣工奏议,处理军政庶务。生前,他已认识到自己不去山庄、不举行木兰秋狩是一过错。他曾对弘历(即乾隆帝)说:“予之不往避暑山庄及木兰行围者,盖因日不暇给,而性好逸,恶杀生,是予之过。后世子孙当遵皇考(康熙帝)所行习武木兰,勿忘家法。”雍正帝对自己作了自我批评,他虽然没有遵“家法”,却是告诫后世子孙效法康熙帝,坚持木兰习武的活动。

关键词:避暑山庄,康熙,木兰围场

责任编辑:郄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