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世界尽头 瓦罕走廊的吉尔吉斯部落
这里像是被遗忘的世界尽头,偏远,孤独,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山峦起伏,放眼望去只能看到一片白色,除了风声,有着纯然的寂静。生活在这里的吉尔吉斯游牧部落,延续着几个世纪前祖先的生活方式,推开他们蒙古包的门,仿佛是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 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坐落于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脉之间的一个山谷中,是一条著名的跨国通道,连接着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在瓦罕走廊地区拥有92公里的共同边界线。这片狭长的土地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听上去富有诗意,实际上它却是当今人类最艰险的生存环境之一,属于高寒山区,有着冰川雕刻的峡谷,每年除了6、7、8三个月外,均是大雪封山,农作物无法生长,许多当地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一棵树。 瓦罕走廊是阿富汗吉尔吉斯人的主要栖息地。2007年夏天,我带着一队游客在瓦罕走廊跋涉,在一个偏僻的山脚下遇到一群游牧的吉尔吉斯人,开始走进他们的生活。 2008年冬季,我再次来到瓦罕走廊,不仅仅是为了旅行,更为深入了解和记录吉尔吉斯人的原始游牧生活。我们的拍摄团队赶着牦牛和马,沿着蜿蜒穿行于山区的冰冻河流走向高原深处,整整走了一个星期。道路十分艰难,在那些光滑又易碎的冰面上行走要非常小心,不时要去驱赶不肯迈步的牦牛,第六天晚上还遇到了暴风雪。这一切辛苦,都在终于找到吉尔吉斯人的蒙古包后烟消云散。 生活在瓦罕走廊的吉尔吉斯人以游牧为生,每年要根据草场的生长、阳光和风向的变化搬四次家。他们的驻扎地通常设在海拔4000到4500米之间,至今还保留着以货易货的方式——用牲畜从邻近地方换取糖、盐、药品等自己无法生产的生活必需品,传承了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依旧鲜活上演。 在当地的拍摄工作异常艰苦,拿着相机站在刺骨的寒风里,一边拍,一边祈祷相机电池不会因为过于寒冷而迅速报销。尽管经常被冻伤手脚,尽管因为要长时间在雪地中行走而疲惫不堪,我却喜欢上了这里,这里陌生的一切对我来说充满了吸引力。 寒冷的冬季,除了一些必须完成的工作,比如取水、照顾牲畜,或是完成一些重要的商品交易,吉尔吉斯人都喜欢窝在自家的蒙古包里。我常常钻进蒙古包,捧一杯茶,和他们一起坐着,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有对生活的希望,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所有的蒙古包都随时欢迎我的到访,人们对我这个外来者毫无芥蒂。 与这些吉尔吉斯人相处的那些日子,几乎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记得有一家人热情地留我在他们家里住下,让我睡在床上,第二天醒来我才发现,这家人全都睡在冰冷的地上,原来他们家就只有这一张床,却让给了我这个陌生人。对他们来说,客人应该受到最好的照顾,哪怕是素不相识。这让我真切地感觉到,那些生活在贫瘠落后土地上的人们,往往比所谓文明世界的我们更加谦逊高尚。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当地成年人的寿命一般只有40岁左右,婴儿和产妇的死亡率很高——约有一半婴儿会在出生后不久夭折。早在1999年,吉尔吉斯斯坦提出为这个游牧部落提供整体搬迁的驻地,但他们拒绝了,宁愿留在荒凉贫瘠的高原——他们只认这里为家。这些吉尔吉斯人拒绝改变,担心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会在世界中消融。他们面对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正在面对的,那就是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或迟或早,我们的文化根基都会暴露在全球化的滚滚车轮下。 我离开部落的时候,听到一些吉尔吉斯人说,他们在认真考虑搬迁计划,把它作为最后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见证这个游牧部落的“出埃及记” |
关键词:蒙古包,游牧,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