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永城:汉兴之地诗韵轻扬
石塘不深,走下去细细看,石质细腻,纹理分明。也无怪这里出产的文石,自古就被作为贡品上缴官府。再朝前走,遇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砚工。他声音沙哑而悠缓,对我说:“文石作砚台,磨墨如锉,蘸笔如油,滴水三日不散,蓄墨,十日不耗,是历代文人的文房珍品。”文石品相好,质地胜玉,炎夏也有好些人需要做工。李白见他们负担如此之重,不由难过。此刻,我已望不见炎日下采石的匠人,眼前只剩秀丽的风景。 这里四周的景色也极好。塘水清碧,临塘的岸上植了树,郁郁葱葱。并不是浩荡或宽阔的气象,但有一种收容天地、安守一方的宁静。文石塘对李白而言,是刺痛,是提醒。他将这些用诗句留在纸上,将采石工匠的辛苦,用这些句子呼喊出来。 我站在塘边,看着文石开采的痕迹,这种疼痛的感觉依然在心中涌动。在永不停歇的历史中,永远都是物是人非。 寻找汉高祖的帝王之气——斩蛇碑、紫气岩、歌风台 斩蛇碑夜影 若问芒砀山最令诗人记挂的人物,答案自然是汉高祖——刘邦。早先读《史记》最不喜欢的帝王就是刘邦。总觉得如此奸猾的一个人,怎么能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后来才懂,刘邦比项羽更适合那时候的天下。 刘邦斩蛇的地方,遗址只剩了个小亭子。斩蛇碑倒是值得一看。晚上拿灯照着,可以看到刘邦影像,很是神奇。我本不信,晚上真去验证了一番。用灯一照,远处真出现了一个 站立的武士形象,一手捋顺着胡须,另一手按着长剑。其实看得并不清晰,但实在令人惊奇。兴许,这就是遗留的帝王之气。 芒砀山镇距离紫气岩很近,去紫气岩也就成了日程上的事。紫气岩并不高,这高度实在不值得称道,但你一旦登上山顶,亲眼见一见高祖曾藏身的岩石,便会觉得不同。正如《史记》记载“始皇帝常日,东南有天子气”,自然是不喜欢的,而高祖却在这里开始了一段浮沉岁月。 黄昏的时候,从紫气岩下来。看到橘黄色的天空中飘散的云朵,在岩石的缝隙中,隐隐地穿过。心被“王气”抬高,观望风景的时候,总不能如在文石塘时宁静。会忍不住去想,芒砀山是厚重与包容的。这样盛大的气魄,也许只有那位曾经的王者才能参透。他与这里的地气相接,在孤命天涯的荒凉里,拾起宿命的安排,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 去高祖歌风台的路上,我还在想,永城并不大,却有这么多古迹,尤其像《后汉书》王莽所说的“王气”也隐匿山间,刘邦在这里高呼的《大风歌》自然也被记录了。 游人 其实知道歌风台,并不是因为刘邦,而是因为祝枝山。“因过芒砀下,步上歌风台。”歌风台并没有云遮雾障的仙气,没有松石笔立的风骨,只有开阔和实在的高台。沛公的故事已经过去,我只能通过史料和记载,去想象他们当时在这里高唱的模样。 站在歌风台上,风鼓起薄衫,划过脸颊和耳廓,风景在眼前晃过,让你看看这世界另一番洒脱的模样。离开的时候,我似乎有些明白,帝王之气是玄虚的东西。王者的性格和气质,才是刘邦最值得称道的王牌。斩蛇碑处的决断,紫气岩后的隐忍,歌风台上的意气风发,这些都是他留在这里的帝王气韵。 芒砀山过往里,留有历史兴衰的荣宠。若要让我写下来,我一定摇头,因为它博大的让人退避、让人不安。唯有亲眼看一看,才能讲得出它三分厚重。 小贴士: 地图定位 梁孝王墓位于永城东北34公里芒砀山南脉保安山东侧山腰,距山顶约15米。李白有诗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诗句写得惹人遐想。 造律台位于商丘市古酇城遗址(永城市城西25公里处)。为椭圆形高台,形如龟背,高约7米,底部南北长54米,宽34米,文化层堆积厚度为8~9米。上层为商代遗存,下层为河南龙山文化遗存。 文石塘在永城市三星道观下行不远处。驱车约半小时。 紫气岩位于今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地区,在高祖庙北20米,处芒砀山主峰南坡,是一天然山洞,洞门镌刻“密云洞”。门内是人工石室,室后进入天然山洞,洞内有刘邦石雕像一尊。现在去看,因为开山采石,紫气已经看不见,仅能凭吊历史。 美食攻略 永城是美食的集聚地,许多吃货专门到这里来品味舌尖上滋味。龙岗烧鸡、酂城糟鱼、任湖狗肉、薛湖水煎包等一众小吃声名远播。来永城,一定要去尝尝这些独具风味的小吃。若说辣味,永城辣椒在豫东首屈一指。它色艳、肉厚、油多、味美、飘汤,用其制作的食品备受食客青睐。 |
关键词:河南,墓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