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新闻报道 >> 国内

多彩永城:汉兴之地诗韵轻扬

来源: 中国城市旅游杂志 作者: 2013-08-20 15:33:5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们由东墓道进入前庭,前庭北向有两侧室,东是车库,西为马房,高大魁梧的车马俑立在两旁。显示着这里主人的尊贵和荣宠。再朝里走,可以看见出土的铜带扣、弩机构件、铜镞等小件器具,应该是放置兵器的武库。

  墓室里涂了朱砂,也不知是什么作用。不远处玻璃隔离出一个展台,一套金缕玉衣被搁在中央。据介绍,现在摆放在这里的是仿制品。真正的金缕玉衣已经被收藏起来。靠北一室为厕所,内有粪坑、盖板和石便座,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厕所已经有这些物件。

  陵墓把一座山头掏空,容积达6000多立方米,有2000多年前的“冰柜”、壁橱、酒窖,有兵器室、车马室等40多个侧室,有长长地回廊、盖板式下水道,还能看到在这里出土的琳琅满目的金银玉器,整整两个小时,我都沉浸在历史的时光隧道里不愿离去。

  信步漫走,南回廊中段南侧有一隧道,长50多米,向南通向梁孝王墓,但未凿通。讲解员称之为“相思道”,以为是王妃与梁孝王幽会之路。这其实有些怪力乱神。平时很少接触这类故事,不过这也是古人对另一个世界重聚的愿景,也不便多说什么。

  从墓室出来,在外面看李王妃墓与梁孝王墓,墓东侧有一片开阔的平地。现在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裸露在外面的石基保存完好。外头成群的游游人在这里凭吊,给神奇的芒砀山增添了人气。也见过许多历史名人的墓,只是这样成片的墓群,还是令人感到吃惊。语言,在这样庞大而古老的建筑前总显得苍白无力。

  我在墓前停留的时间不多。曹操当年为扩充军饷,命“摸金校尉”在这里掠去了墓中财物,养兵三年。当然,历史上他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君王。只是,这样的手段和方式,面对故地,总是忍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梁王古墓的浩大,让人忍不住去敬畏历史。偏偏历史深刻又无情,对过去不曾偏爱,唯有永远不曾弥散的包容,一直让人惦念。

  李白笔下的临睢旧事——造律台、文石塘

文圣苑

  造律台是要去看一看的。读书时,老师爱提大将萧何,讲他文韬武略,是汉朝的肱骨之臣。自然关于他的历史遗迹也放在心上。

  造律台位于酂城镇政府南面,古代亦称酂台,酂台晓晴是永城古代八景之一。到了造律台,不禁有些失望。萧何祠堂外的墓碑倒在地上,祠堂也有些破旧。从梁王墓衍生出的悲凉被延续下来,旁边有村民在讲关于萧何在此制定法律的传说。我并没有仔细听讲解,而是站在一侧凝望。

  瘫倒在地上的石碑已经非常陈旧。石刻的字迹也看不清晰,但轮廓里,却依然散发出一种勾人摄魄的魅力,引得你不愿离去。作为古代文化遗址,造律台曾挖掘出石斧、骨箭头、骨锥等文化遗物。那些千年之前的物件,穿透漫长的等待,没有丝毫的黯淡。它们是打磨出律令的工具,也是如今用来印证历史的证据。

  我想,尘土掩盖住的历史,总要被挖掘。正如在这里出土的文物,它们在最初的平实与质朴中被时间吞没,又在后来绽放出永久的光芒与瑰丽。这样的一生,也值得回味。

  读李白的诗,知晓他曾在永城两处地方留有诗作。一处是刚才提过的造律台,他和朋友到这里,有诗云:“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另一处是文石塘。

  去文石塘刚过正午,日头正烈。恰巧李白当年游览这里,也正值热的时候。《丁都护歌》我只有两句记得最清楚,一句是:“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另一句是:“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字里行间,可以读到他对劳者的怜惜。而劳动者的辛劳,恰恰折射出隐匿在文石塘岩石下的魅力瑰宝。

  文石塘是个让人轻易引发感触的地方。

孔夫子避雨处

  

关键词:河南,墓群

责任编辑:崔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