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繁华 大理淳朴乡间游推荐
沙溪(比束河古镇更适合闲逛的地方) 如果说束河是10年前的丽江古城的话,这里就是20年前的丽江,同样的小巷流水四方街,这里更加古朴淳厚。 寺庙的对面就是古戏台 沙溪古镇,茶马古道最后惟一幸存的古集市。很多人说现在的沙溪像是多年前还未被游人涉足的丽江古城,清静至极,每户人家都平静的过着自己的日子,没有游客,没有大巴,没有黄金周。现在的沙溪虽然也有了不少的商业开发,不过大多都是当地人经营,还有一小部分是逃离都市水泥森林到此避世的外省人和外国人。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四方街有一座寺庙,寺庙对面是古戏台。据说,这样的布局是要演戏给神佛看。四方街中间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槐树,枝繁叶茂,慢慢看着时光雕刻着沙溪古镇,静静伴着静好的岁月。 玉津桥 玉津桥矗立在古镇护城河黑惠江上,河边在周末赶集时还有很多人在交易马匹,茶马古道在这里留下了追古怀今的记忆。 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划定为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物标志。古戏台主体建筑结构是魁星阁,戏台只是其附带功能,是当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其建筑高三层,前戏台,后高阁。建筑结构精巧,出角十二角,翼然若飞。虽经修缮,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筑风貌。古戏台与兴教寺遥相响应。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四方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四方街上人头涌动,兴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欢乐吉祥。其中最为热闹当数每年农历“二月八”太子会。据说,在沙溪一直流什着一个这样的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同过,不能称是沙溪人,可见四方街古戏台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交通:大理下关客运站,坐到剑川县的班车,行车约3小时,到达后转中巴去沙溪,行车约50分钟。也可在丽江客运站坐到剑川县的班车,行车约2小时。 当地特色小吃有稀豆粉,羊乳饼。每周周五是镇上赶集的日子,可以去凑凑热闹。 云龙诺邓古村(一个有”古桥博物馆“之称的村庄) 由于地处偏僻,这些上百年历史的古桥得以完整保存,古桥大都分布在沘江上,云龙县到兰坪县的公路旁。 这里在历史上还是明代中央直属单位五井提举司所在地,村里的那一口古盐井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诺邓火腿。 诺邓村 诺邓村过去一直被叫“诺邓井”,“井”就是盐井,“诺邓”是白语的译音,意思是“有老虎的山坡”。公元前110年,云南最早开发的盐井是云龙井和安宁井,据考证,云龙井就是诺邓井。这个小小的山村距云龙县城仅6公里,几十年来,很少有人造访。直到近几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后,这个千年古村才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雨季,诺邓村旁的诺水显得有些浑浊,水量大了不少,从形似狮象的两山之间注入江中。江水在这里绕出了一个”S”形的湾子,形成了类似太极图案的天然地貌。在太极图当中,北部的庄坪坝子和南部的连井坪坝子组成两个鱼形,恰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诺水旁有间破旧的老屋,从窗户望进去,里面被水浸泡着,用指尖轻沾溢出的水放到嘴边,淡淡的咸味。杨伍松的火腿厂离老屋不远,每年冬天,他就把老屋里被水浸泡的泥土提到厂里,倒入一个两米多高的木桶,用来腌制著名的诺邓火腿。这种火腿和宣威火腿、鹤庆圆腿并叫做云南”三大名腿”,在诺邓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只有杨伍松办了厂,每年他要加工1000多条火腿。 村里的居民建筑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至今还有元、明、清代的建筑院落90多个,民国后的建筑院落60多个,还有寺庙、祠堂、牌坊等20多处。每一处院落都巧妙地利川山势地形布局。一层叠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的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诺邓的民居建筑物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绘有图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各显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来。 村里居住着不到1000人,大多从事农业牛产,除了房屋以外,和一般的农村没有区别。 对于诺邓人,他们成为真正的农民只有五十年,特别是与他们从事了两千多年的“王商业”来说。历史仿佛在这里开了个玩笑。79岁的黄令品老人说”我们家是世代灶户,到我是19代,代代以煮盐为生。村里共有16灶。分别是乾、元、亨、利、贞、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金。我家是‘信’字灶。村里田的人少,没有卤水(内人家就在灶上做工,背水、砍柴、运盐。解放以后,公私合营收归国有,以盐业为生的灶户、盐商、工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全村人才一起学种田、开荒种地。” 说不上是前进还是倒退,诺邓的辉煌就在五十年前停止了,剩下的只是那些住在雕梁画栋的“豪宅”里的农民。 交通:大理下关客运站,坐到云龙县的班车,行车约3.5小时,到达后坐机动三轮车,行车约30分钟。 诺邓火腿是云南除宣威火腿、鹤庆圆腿之外的三大名腿之一。 巍山古城(南诏国的发源地) 建于明洪武23年的巍山古城,1987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到了1994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基本保持了600年前的棋盘式格局,原有的25条街、18条巷也没有较大的变化,古城内的民居,其建筑体量、色调大多保留了明清建筑风貌,土木结构,瓦屋面,二层坡顶,院落式古色古香。有文献资料如此描述当时的巍山古城:城方如印,周围四里三分,建四门,上树谯楼,此楼高三层,可望全川,下环月城,备极坚固,中建文笔楼为印柄。由此可见,巍山古城“城方如印”的基本格局还在,明清风格还基本保存。整座古城里,以从拱辰楼到钟鼓楼一段保存得最为完好。 巍山古城 最最难得的是,古城的居民到现在还生活在一种活的文化生态之中。无论走进哪一家店,都能听到软糯的巍山口音的问候,这才是“到了巍山”的感觉,如果你随意从一扇窄窄的门进去,竟可见到明清时候的老房子,而里面依然有人住得很舒服,可以说整个古城的气氛、节奏,环境都应当是令人愉悦的。现在有一些著名的古城城内几乎没有本地人在活动,只剩下一个空壳,但巍山却不。巍山还是巍山人的巍山,因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主体,并且只有活的文化才是真的美丽,这里的人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情怀固守着这一份美丽,真令人感动。 这样的古城,是人们理想中的古城,是人们向往的地方;这样的古城,才是有记忆的古城,有灵魂的古城,是浮华世界中难得的一方净土! 由于地处大山,所以房屋建筑保存的相对完好,拱辰楼、马锅头故乡东莲花村、彝族神山巍宝山等都是不错的去处。 小吃:真味不需浓 在笔者看来,巍山还是一个可以尽享口福的地方。在这里,有各种好吃的蜜饯,小卷粉,各种爽口的小咸菜,都是让你一吃就忘不掉的。就连文化名人宣科先生来到巍山后,也被这里的小吃所吸引。他说,一只上好乌骨土鸡,放在本地的土罐里用文火炖,几个小时后,用筷子轻轻一拨,整只鸡就会“骨肉分离”了,除了巍山,哪里还能有这样的美味呢?不仅如此,宣科先生还专门请了两位巍山当地的烹饪高手,到丽江他的庄园中做厨师。 一根面 巍山还有一种小吃是很有文化意味的,那就是它的“一根面”,这是一种寓意团结、吉祥的小吃。一盘面,只有一根,却有小手指粗细,下面的时候才一边下一边拉成普通面条的粗细,一碗面只有一根,一家人吃的面也只有一根。在世博会时,巍山人还到昆明表演了万人吃一根面,引得众人惊叹。 (火加巴)肉饵丝是巍山最有名气的小吃之一,到巍山的人都少不了要吃上一次。肉的营养价值高,且汤浓白味鲜美,如果能每天吃上这样一份高质量的早餐,真是一种难得的福气啊。 交通指南:从大理古城搭4路车到下关后直接在巍山车站坐班车就可以到巍山,自己开车50分钟左右,坐车1个小时。 |
关键词:巍山|古城|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