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高加索山中的塔楼
新华网第比利斯6月12日电综述:高加索山中的塔楼 塔楼因其又像塔又是楼,故而得名。在大高加索山脉一线南北两麓,集中并且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塔楼建筑。就规模而言,在南麓的格鲁吉亚境内,也许是一次性能够见到最大数量的塔楼的所在。 格鲁吉亚人一直引以为荣的高加索塔楼,在格鲁吉亚分西部的梅斯蒂亚派和东部的图晒蒂派两个建筑流派。二者区别在于塔楼的顶部,一派几乎是平顶,而另一派则是尖顶。在梅斯蒂亚地区,目前有175座塔楼留存下来,而在图晒蒂也有30座左右的塔楼存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把梅斯蒂亚塔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塔楼是在山地或险要处建造既易把守又宜居住的建筑物。梅斯蒂亚的塔楼集中建于公元9世纪至12世纪,其社会职能是防御入侵之敌、暴风雪、泥石流之类的人祸天灾。 格鲁吉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无论是谁,从未真正意义上征服过祖居梅斯蒂亚的斯瓦奈蒂人,因为斯瓦奈蒂人有他们独到的防御工事——就地取材利用火成岩中的片岩作为石材建成的塔楼。 完整的塔楼高的20米到25米,矮的也有15米,无论高矮都是易守难攻,只要把粮草柴水储备充分,往往可以连续御敌数月不成问题。 塔楼的底座大多是5米乘5米的正方形。塔楼四壁单壁式墙体都是下厚上薄,厚处的墙壁足有半米多,薄处也有三十多厘米。下厚上薄的墙体使塔楼呈下粗上细形状,略向大高加索山脉山体方向倾斜的姿态,再加上塔楼顶部帽子似的石盖形结构下压的屋顶,不仅使塔楼十分坚固,而且有利塔楼内部冬暖夏凉。 塔楼外墙由片石和块石交叉拼接组成,不留缝隙给敌人以手抓足蹬之机。内墙糊以添加麻草类长纤维的黏土,不仅可增加御寒的密闭性,也可防来犯之敌烟熏火燎。 塔楼内部一般是三层至五层的建筑格局,由檩木上覆木板或夯土而成隔层。底层一般存放柴火和饲料,甚至还可以短时间圈养牲畜,中间为生活区,最上层为战斗区。塔楼内往往有秘密汲水通道或者贮水集水设施。 格鲁吉亚塔楼普遍小门小窗少门少窗,使来犯之敌难以强行进入。门小,使山民可以在躲进塔楼后从内封死唯一的小门,以防敌人火攻。窗小是塔楼外侧的窗户开口小,内侧的开口大,使居高临下御敌的人可变化弓弩弹弓射击角度,同时又给敌方射入箭矢增添难度。 山民们还有纵深防御意识,如果小门的第一道防线被攻破,塔楼内部还有第二道甚至第三道防线。塔楼内层与层之间有绳梯相连,偶尔也有以木制梯子相连的,自己人上去后把绳梯或者木梯收起到上一层以防他人攀缘而上。 祖居梅斯蒂亚的斯瓦奈蒂人和久居图晒蒂的图什人,往往把塔楼建在村落内,甚至就建在农舍旁,有的干脆直接通过明道或暗道与农舍相连接,以方便在敌人奔袭或天灾突发时能及时撤到塔楼内。只要条件允许,斯瓦奈蒂人和图什人每家每户都有自家的塔楼。 简洁但宽敞的塔楼内部十分适合山地人以整个家族为居住单位的生活方式,一个大家族几十口人可以统统退到储备充足的塔楼内休养生息。 许多斯瓦奈蒂人和图什人至今仍住在塔楼里,多数是以发展旅游为目的,让外来者见识独到的建筑风格和实用价值。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把自家院落开办成家庭博物馆和家庭旅店等,供游人实地欣赏塔楼。 即便是无人定居的塔楼,到了旅游季节,当地政府也鼓励原住户临时回到塔楼内招徕客人,通过有人居住和保养,来保护这些建筑。 虽然人口千余的斯瓦奈蒂人散布在梅斯蒂亚山区方圆上百公里的区域内,但机巧的塔楼体系通过塔楼间与村落间形成的近能闻声、远能见烟的报警系统,一旦有敌来犯或雪崩泥石流发生,最先发现险情的塔楼在塔顶燃起狼烟,随之而起的一处处烽烟由近而远把信号传到各定居点。遇上阴雨大雾能见度差时,人们就在塔楼顶上对空鸣枪传递告警消息。 除保护族人不受外敌侵扰外,梅斯蒂亚塔楼还曾保护过往的外国商队不受盗匪等的袭扰。 梅斯蒂亚斯瓦奈蒂人的塔楼,以其独特的实用和美学双重价值,1996年一次“申遗”成功。这种塔楼于本世纪初还被“网选”为世界著名塔类建筑之一。 伊利亚·阿巴希泽先生是梅斯蒂亚斯瓦奈蒂人塔楼保护项目的执行人,对保护塔楼有着切肤痛般的认知。 “由于缺乏保护和维护,梅斯蒂亚斯瓦奈蒂人的塔楼从原有的311座减少到完整存留的46座。经过教科文组织和政府的投入,完整的梅斯蒂亚斯瓦奈蒂人塔楼数量已经恢复到上百座。这些世界物质文明的遗产会一代接一代地流传。” 格鲁吉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鼓励斯瓦奈蒂人和图什人像以往那样生活在塔楼内,不仅可以成为旅游者的景观,而且可以保护塔楼不致因无人居住而破败,但阿巴希泽先生同时也担忧,过多外人的“干扰”会影响到梅斯蒂亚的斯瓦奈蒂族群及其文化。 梅斯蒂亚山区地方政府正在积极通过发展斯瓦奈蒂人的塔楼建筑游、民俗游、生态游等项目,以旅游收入加强斯瓦奈蒂塔楼建筑的传承和发扬。 |
关键词:塔楼,第比利斯,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