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塔下的农场Style 伦敦人周末的好去处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17 10:2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除了果蔬,来逛市集的人们自然也希望在晚餐里添上点新鲜肉类。从Turnip一类的果蔬摊点辗转到鱼肉摊点几乎是自然而然。与蔬果们青绿欲滴或红润满盈的“新鲜”不同的是,鱼肉的新鲜似乎带着点“血腥味儿”。鱼是伦敦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闻名海外的“国菜”Fish &Chips似乎能说明一二。除了鲜鱼,牡蛎也是伦敦人的挚爱之一,乃至伦敦的公交卡也称作“牡蛎卡”。莎士比亚的名句“世界是你的牡蛎”至今仍是伦敦人的口头语。在博罗市场的牡蛎摊Richard Haward贩售来自东南沿海Essex海岸的鲜牡蛎。Haward家族自1792年以来一直在经营着培植牡蛎的生意,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每年夏天大量海潮涌入Haward培植牡蛎的Salcott湾,几乎可以保证一年的丰收。

  像来往的本地人或者游客一样,博罗市场的“主人们”也是个流动的群体。既有待了数十年的小贩,也有来了不久便离开的商人。朱莱卡在这里卖了十二年的果酱,在她眼里,市场经历了不少的“变”与“不变”。对朱莱卡来说,变的是“游客越来越多”。“这点对我们商贩来说是好也是坏,好的是我们的名声渐渐扩散开来,乃至欧洲大陆也有人慕名而来。坏的是——像我们卖果酱的,自然会给不少的‘试吃’,但是很多游客来这里不可能买走一大罐果酱,现在我每天给掉的‘试吃品’比以前多多了。”而“不变”则是市场里的社区感。“博罗市场说大也大,这里有一百多个摊位。但是说小也小,十年前我们是这里唯一一家卖果酱的,到现在我们也不过增添了一两个‘竞争对手’而已。我们都来自农村,彼此之间特别容易交流。不知不觉间,我在这工作了十多年了,认识不少集市上的好朋友也将近十年了。”

  这十年也见证了离市场三步路外,欧洲第二高建筑Shard的拔地而起。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古老的伦敦桥一带也踏入了一阵新的繁荣期,而伦敦的建设规划里,市场的地位却根深蒂固。大大小小的市场们散布在伦敦城的各个角落,几乎每个社区的人都能在离家不远处找到个市场:无论是因《诺丁山》名闻天下的Portobello古董、鲜花市场,还是带着北非地中海风情的Brixton Market,抑或美食与艺术杂糅的Spitalfields Market。疲倦于繁华城市里奔波的人们可以挑一个周末,徜徉市场间,偷得浮生半日闲。

  不知不觉间走到市场尽头,“Tea2you llp”茶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茶摊的主人Ratan边给我倒上一杯“试吃”茶,边展示给我摊位上的一张小照片。照片里,查尔斯王子正在他的摊位上喝茶,而背景里的博罗市场繁荣一如我今日所见。博罗市场是个属于每个身在伦敦的人的所在,不论是在名厨Jamie Oliver、查尔斯王子、来自欧洲的普通游客,抑或在像我这样的异乡人面前,它都展现出同等亲切自然的一面。它是电影《单身日记》、《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取景地,也是BBC,Chanel4各种电视纪录片或者电视节目的主题,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普通伦敦人消磨周末时光、买到心仪食材的“家门口的市场”。在都市里留存着这种“家门口的市场”,市场里发生着各种各样、天南地北的闲聊,集散着来自本地农场、湖区的食材,满溢着果蔬的鲜香和饭菜的温暖,看似快节奏的伦敦在这里也会不自觉地慢下来,尝尝它们的味道。 

关键词:伦敦,农场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Voyage新旅行》
责任编辑:杨静(大)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