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公用胡同十五号的细节情调
如果您有心去慢慢品味四合院的装饰,便可以在每一个细节上找到“人情味儿”。中国人有内敛含蓄的传统,于是发明了吉祥纹样,通过谐音和隐喻的方式把对生活的祝福,人生的理想都写进纹样之中。帝王之都,天子脚下,知书达理的老北京人更是如此,在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各种装饰纹样无一不体现着宅邸主人的审美情操和美好的愿望。北京的四合院看上去虽说大同小异,都是门墩、大门和院落组成的同质异构建筑,但细品其中的细节不但可以知道主人的身份地位,还能体会到北京四合院建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独特魅力。小院落有小院落的平静雅趣,大宅院有大宅院的精致,各有各的好,不过,要详细介绍四合院的装饰,还是选个有意思的大院子比较好。 旧院新貌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附近的前公用胡同15号,今西城区少年宫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三进三路四合院。前公用胡同15号早在明代就已建成,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余平方米。这座四合院原本是皇家的公用库(一说为供用库),顾名思义是收藏保管皇家专用物品的仓库。到了清代,这里仍是内务府管辖,清末内务府大臣崇厚将这座院子改为官宅。辛亥革命之后,奉系军阀傅双英将其作为宅邸。回顾历史,不难想象有这样身世的大型四合院有怎样繁华的过去,留下了多少独特的细节向后人展示着它的不凡。 今天的前公用胡同15号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西城区少年宫大门并不是原来的院门。走进大门,是一个长约20米的小广场,根据前公用胡同北侧住宅的基线推断,这个广场是原公用库固有的。小广场的北端是一座三开间大门,一看便知是官府之门而非寻常民居。大门前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对大理石材质的刻花上马石,这样的上马石在京城中并不多见。在胡同中即使是广亮大门的高大门楼之下,能见到的上马石也是素面无雕饰的。而前公用胡同15号的这对雕花上马石不仅是雕刻了纹样,而且繁缛程度不亚于宫廷中的雕刻。联想这座院子的身世和宅主的身份,或许真的有可能用了皇家的材料。 |
关键词:北京,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