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游河北 >> 旅游名人

18岁的文学青年从工人到长城研究学者,30年徒步走近长城

2019-04-12 10:22:56 作者: 来源: 非遗时光微信公众号
分享:

  长城,他走了30多年、研究了30多年,也宣传保护了30多年。

  董耀会,男,1957年生于河北抚宁县。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专家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的客座研究员。

  就大多数人而言,长城是个游览胜地,可对于年逾花甲的董耀会来说,长城却有另外的含义,且值得为之奔波劳顿一生。被誉为“长城之子”的董耀会是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接触的长城多了就想了解长城,什么时候修的?什么人修的?修它做什么?但当时这方面的书太少了。”董耀会说。

董耀会在长城留影。非遗时光/供图

  从出版第一本地域文化启蒙读物《神奇美丽的秦皇岛》开始,和安里小学、耀华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实验学校三所学校经过10年的地域文化学习,7年的营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的教师培训,5年的长城课程开发,3年的实践摸索,开发了《长城研学旅行》教材试用本,开始了校内外融通的研究性学习。

董耀会工作照。非遗时光/供图

  上世纪70年代末,董耀会还是秦皇岛的电业局外线工,因工作需要经常在长城脚下施工,就此也开始了和长城的缘分。

  河北省秦皇岛抚宁县驻操营镇城子峪长城,是400年前由戚继光主持修建的,这里虽是明长城的一座小关隘,但岁月浸染的斑驳痕迹将城子峪长城“雕刻”出一份厚重的残破之美。这里,也给18岁时初到城子峪的董耀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上长城是分段修建,也是分段守卫的,应该没有人完整地走完过长城。如果可以在长城上留下一行完整的人类足迹,把这一路考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再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沿途经历的人和事写成文学作品,太有意义了!

董耀会采访宣传视频截图。非遗时光/供图

  董耀会和他的伙伴们便开始了......

  1984年5月4日, 27岁的董耀会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徒步考察万里长城。从山海关出发,他和朋友吴德玉由东向西行。每天各自背着20多斤的设备和资料,天亮了出发、日落前下山,晚上就住在长城附近的村子里。

  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最煎熬的。离开家那么长时间,难免惦念家里人。孩子那会儿还很小,母亲身体也不好。特别是到年节的时候,看着人家一家子聚在一块儿,董耀会就会觉得很失落。

董耀会工作照。非遗时光/供图

  历经508个日日夜夜,行走约7400多公里。

  1985年9月24日,董耀会终于到达嘉峪关,填补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空白--这是第一次对长城进行了全面周详的实地考察,这也是华夏子孙在万里长城上留下的第一行完整的脚印。

董耀会年轻时照片。非遗时光/供图

  走边记录,用10个月时间写了《明长城考实》,记录了明长城的遗址现状,也描绘出他心中的长城。

董耀会寄出的明信片。非遗时光/供图

  修缮750米,最大限度保持151敌楼的风貌。

  10年间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二五”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长城志》。

董耀会发表演讲。非遗时光/供图

  常年到大中小学办义务讲座讲解长城,开展长城文化进校园活动等,给孩子们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万里长城知多少》。

  《董耀会说长城》系列短片,从山海关到古北口,再到现在正播出的齐长城系列,每一部系列短片都剪辑成60-80集、每集时长3分钟的微视频。

董耀会和同事修筑长城。非遗时光/供图

  30余年里,董耀会一直致力于长城的研究与文化传播。当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及布什访华时,作为陪同的长城专家,他在解说中表达了长城象征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寓意;他还和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共同创立了长城学,两人合力在构建长城学理论学科方面做了很多建设性工作。

董耀会及同事同克林顿总统合影。非遗时光/供图

  作为“长城保护”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董耀会参与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箭扣长城修缮工作。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是最重要的,通过修缮防止墙体继续坍塌,最大限度地呈现和保留长城的沧桑古朴风貌。

  “我过去几十年就做了研究和保护长城这一件事,可能一辈子也就做这一件事。”——比起长城2600多年的历史,被人称为长城之子的董耀会平淡地说。

关键词:责任编辑:李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