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6月21日电(记者 张玉洁)将物联网技术与莫高窟风沙监测结合、以“脱口秀”解读敦煌文化、在网络电台上讲述敦煌故事……40天的志愿者生活,让首批10位“敦煌文化守望者”与莫高窟结缘,古老的文化遗产也因他们有了更多可能。
去年10月,“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在上海启动,这个以敦煌文化保护与传播为目标的公益项目面向全球招募成员。经层层选拔,银行高管、策展人、高校学生、退休教师等10人入选。
日前,带着敦煌给予的深肤色,38岁的团队成员赵宇结束项目回到上海。他计划将自己专长的物联网技术与莫高窟风沙监测结合。20日,他向敦煌研究院提交了《“莫高窟颗粒物浓度实时监测预警系统”项目建议书》。
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保存至今的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盛与人类文明的交往。
敦煌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范泉介绍,“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通过设置敦煌人文地理课、专家通识课、讲解特训课等,让志愿者对敦煌文化有了相对专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志愿者进行上岗讲解和传播项目研究,真正成为敦煌文化的宣传者。
一次次进入洞窟,让本是“一张白纸”的赵宇渐渐懂得了敦煌之美。与专家的交流,更让赵宇感受到保护的迫切性。莫高窟地处沙漠之边,饱受风沙之害,他与敦煌研究院专家多次沟通交流,初步达成了合作共识。他们希望借助颗粒物浓度监测系统,对沙尘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比分析洞窟内外环境状况,助力风沙防治。
范泉介绍,除了这一项目外,其他“敦煌文化守望者”也正通过一己之长弘扬敦煌文化。有人开设网络电台、有人打造文创产品、有人播出脱口秀节目,还有人计划针对中小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化推广……文化遗产传播正以多元形态走向大众。
据介绍,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大力开展各类研学活动。越来越多的人以“非游客”的身份来到莫高窟,深入了解敦煌的内涵,并以各自视角阐释着心中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