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旅游频道 >> 新闻报道 >> 河北

那片林子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访第三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于士涛

2017-12-07 09:53:15 作者:商棠 来源: 长城新媒体
分享:

于士涛参加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记者 商棠 摄

  长城新媒体内罗毕12月5日电(记者 商棠)12月5日,于士涛作为第三代塞罕坝务林人的代表,来到肯尼亚内罗毕参加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接受2017地球卫士奖颁奖。

  “今天真是太高兴了。我感到激动和骄傲,我为自己当年做出到塞罕坝工作的决定而庆幸!”于士涛难掩喜悦之情,“12年前,我大学毕业时选择了塞罕坝,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想在这片林海中,为自己,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找到实现价值的地方。”

  于士涛说,刚到塞罕坝的头些日子,他被兴奋包围着。金秋时节,塞罕坝到处是诗情画意,能在这片美景中施展才华,他感觉激情澎湃,每天在林子里跑来跑去,干什么都不觉得累。

于士涛在为造林突击队讲解种树要领。资料图

  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很快,于士涛的情绪坐上了过山车,从高处一下子跌到了谷底。一进入11月份,塞罕坝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西北风卷着雪花刮个不停,猫在屋里都觉得冷,到外面上个厕所要下好几次决心,喝水、洗漱要到屋后的小河里砸冰取水。这还不算,不管天气如何恶劣,都要上山间伐树木、修枝打杈,天天重复着单调的体力劳动。

  “最难熬的还是晚上,其他人都下山回家了,我一个人守在营林区,长夜漫漫,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白毛风吹打着窗户,有时还能听到野兽的嚎叫。”于士涛一度后悔当初的决定太草率了,甚至已经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再找工作。

  就在这个时候,50多岁的顾殿江师傅给于士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坚定了他留在塞罕坝的决心:林科所老所长戴继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曾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多年的超负荷工作让他积劳成疾,52岁就因病离世。临终前,他埋怨家人说:“你们真应该早点告诉我真实病情,我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还有许多事情没有交代。”儿子跪在他床头哭着说,爸,放心吧,您没干完的事,我接着干!

  于士涛说:“和那些前辈们比起来,我突然觉得自己不像个男子汉。他们的事迹告诉我,只有荒凉的沙地,没有荒凉的人生。我下决心要做战士,不当逃兵。”

于士涛在察看苗情。资料图

  在林子里呆得久了,于士涛也像顾师傅一样,有了自己的绝活。林场中任何一片林地的位置、面积和生长情况,他都心知肚明,了如指掌。在间伐作业时,他也能够以一棵树为点,迅速判断出周围范围内哪些树是应采伐的,哪些树是应该保留的。一个作业地块下来,不用尺子量,基本能做到和设计方案相差无几。

  12年来,于士涛主持完成营造林近20万亩,完成病虫害防治15万余亩,完成大田育苗200多亩。

  于士涛特别感激这片林子,他不仅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还在这片林海中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于士涛和爱人付立华是在河北农业大学上学时的同班同学,毕业那年,他到了塞罕坝,付立华考上了中国林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北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结婚后,到底谁“投奔”谁,他们之间曾出现过“拉锯”。

  有一年冬天,付立华到塞罕坝看望于士涛时,正赶上造林季,于士涛和大家在风雪中干了12个小时,冻得全身发抖,回到宿舍吃着方便面还在打颤。看着狼吞虎咽吃泡面的于世涛,付立华突然一下子扑到于士涛怀里,哭着说,“我要和你一起守着这片林子!”

  于士涛说:“如今,大城市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向往‘诗和远方’,而我们是如此幸运,我们的‘诗和远方’就是这片朝夕相处的林海。让青春绽放在百万亩林海,用奉献为美丽高岭增添绿色,这,就是我们的浪漫,这,就是我们的追求!”

这片林子,就是于士涛和爱人的“诗和远方”。资料图

关键词:于士涛,林子,肯尼亚责任编辑:郑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