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镇府巨观”将重现正定古城

来源: 燕赵晚报 作者: 2017-05-12 08:40:4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阳和楼复建效果图。

阳和楼老照片。(资料图片)

阳和楼考古出土的台帮石。

阳和楼建设工地。

  “四塔倚天扶画阁,八楼匝地拱阳和”,明代陈尧典的这句诗描写的就是正定阳和楼。享誉海内外的正定古建筑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说,“九楼之首”便是阳和楼。记者获悉,上世纪被毁的这座名楼正在原址复建,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昨天记者前往正定一探究竟。

  现场:地下展廊展示考古新发现

  “阳和楼者,镇府巨观也”。历史上的阳和楼位于正定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古城中轴线上,横跨正定历史文化街。专家判断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台上。台下有左右两个圆拱洞门,供行人车马通行。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1947年阳和楼主楼被拆,1966年城台与关帝庙被毁。

  如今正定复建阳和楼的工程正在原址紧锣密鼓地进行,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复建已初具规模——高大的城台主体已完工,有点像金字塔的底部,上窄下宽;台下两个拱券形门洞风姿初显;台上大殿的柱子已经立好……在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樊志勇与施工方人士于洋的带领下,记者从城台东侧小门进入城台内部,这里好似一个大厅,有台阶通往上部的大殿。记者获悉,原来这次复建不但有东西两侧小门可以进入城台内部,并通往泰鼎,另外按照原有登台方式,恢复了东侧通往台顶的台阶。

  于洋说此次复建主要有阳和楼本体及其南面的关帝庙、牌楼等:“去年4月下旬进场,主体已经完成70%左右,预计今年7月底完工。”除了地面建筑,复建完成后大众还可以到地下参观古代阳和楼的遗存。

  2015年10月初至2016年6月底,正定邀河北省文研所对阳和楼遗址进行考古勘察。其中2015年10月初至12月中旬,出土瓷、陶等各类器物残片80余件,还发现了阳和楼西南角、东侧偏北部台帮石以及南侧偏东台帮石基槽底部垫砖等遗存。去年7月河北省文研所的《正定阳和楼遗址考古勘察工作报告》中提到,“我们推测临济寺北侧200米的阳和楼遗址应为赞宁所说的子城南门……此次考古发现完整揭示了阳和楼台基始建、使用、废弃、再次利用的整个过程,是正定城市考古突破性的成果。”

  也因此,阳和楼复建将最新考古成果纳入展示范围,“地下有展廊,通过阳和楼原有的台帮石等6处遗存,向大众展示它的部分历史原貌。”

  幕后:复建工程项目主持人是梁思成的弟子

  本次阳和楼复建工程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承担,复建工程项目主持人郭黛姮是清华大学教授,她也是古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弟子,曾主持维修过杭州雷峰塔重建等工程。

  昨天接受采访时郭教授透露,她和团队应邀2014年开始进行调查与设计:“这次的阳和楼复建要综合、全面地把它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出来,比一般仿古建筑工程要复杂得多。”她笑称开始大家想得比较简单,“想着城墙上面盖个木结构房子就行。阳和楼曾是正定地标性建筑,当年梁先生从城台大殿的木结构等判断它是元代建筑,但之前这里是否盖过楼也有疑问。因此我们向正定建议复建前进行考古。正定方面接受了这一建议,后来发掘果然发现很多东西,这次考古后,正定历史更加深化了。”

  “这次基本上是1:1复原,普通人看跟过去的阳和楼一模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郭黛姮透露,此次复建阳和楼外观保持原有风貌,内部则采用现代结构技术,“城台就用钢筋混凝土,外挂仿青砖,内部空间可用来做展陈等。台上大殿木结构还是传统材料、传统做法。”之前也有人提议阳和楼复建时城台沿用当年的夯土技术,“高台夯土砌筑对工艺要求严格,施工时间长,费用也高。另外今天复建也要跟古人有区别,这从文物保护角度上说也是合理的。”对于地下展廊设计初衷,她说很多人对阳和楼建于何时很关注,“这次考古发掘的遗存,有的属于阳和楼本体,有的在它附近,年代要早点。我们希望能够尽量保留,把遗迹呈现出来,让大家进一步研究阳和楼的历史,直观感受不同时代人的做法。”

  此次复建主要参考梁思成先生当年的图片、测绘等资料,郭黛姮说当年因为战乱等原因,“时间很紧迫,梁先生来不及画很细的图。譬如城台上大殿的斗拱,我们结合他当年的图片推敲,再参照历史上同时代的做法,最终确认了确切尺寸。这次能将梁先生当年的工作进一步深入我们很高兴,如果他地下有知也会很高兴。”

  按照郭黛姮的设想,复建后的阳和楼具有博物馆作用,“既可以登高看正定面貌,也可以看到它的发展历史。”她同时提出,文献记载阳和楼还有报时功能,“我们也建议恢复这一景观。”

  价值:元曲、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

  近年来,复建阳和楼的呼声越来越高,除了罗哲文、郑孝燮、鲍世行等重量级专家,还有很多本地人士积极呼吁,樊志勇就是其中一位。他现为正定古城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也是正定阳和楼复建工程顾问。去年底他主编并出版了《阳和楼》一书。

  “‘阳和楼前五条道,道夹庙,庙夹道……’我从小听着这歌谣长大,到现在对姥姥讲的真定府杨和勤劳卖水与唐王游地狱的故事(阳和楼始建传说之一,记者注)都记忆犹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对它的两门洞及高大的砖台还有朦胧的记忆。这样一处令人自豪的名胜,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被毁,实在可惜。如今赶上好时候,正定人正在重修阳和楼。”樊志勇说,阳和楼是元曲、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

  元代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就写道:“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就是这一次次交流与碰撞,元曲从民间俚语入诗,转向创作的文人化、专业化的全面过渡,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因此阳和楼堪称元曲的摇篮。“以白朴为代表的元曲作家群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作为真定府标志性建筑,阳和楼是‘镇府巨观’,人们希望恢复。”

  经过大量考证樊志勇2015年提出,阳和楼是公元766年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扩建真定城池后的子城南门,较之梁思成提出的“它是金元间的作品”及刘敦桢“阳和楼为元代建筑”的判断,将它的始建年代往前推了四百多年:“我认为阳和楼建于唐,后在宋元明清亦有重修,原为南城门,唐代扩城后遂为子城南门。这与最新考古发掘互相印证。”

  回望:梁思成称阳和楼布局略似天安门端门

  众所周知,梁思成曾于1933年与1963年三次到过正定。其中1933年4月,年轻的梁思成第一次考察正定。当年11月,梁思成偕夫人林徽因再次考察正定。现在留存于世的关于阳和楼的图片,主要是梁思成这两次所拍摄。

  第一次来正定,梁思成便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的发现”,他盛赞阳和楼“其布局略似北平的天安门端门”,“七间大殿立在大砖台上,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全部的结构就像一座缩小的天安门”。阳和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梁思成详细观察殿身的梁枋和斗拱后十分兴奋:“使我们心花怒放,知道这木构是宋式与明清式间紧要的过渡作品”。

关键词:正定,古城,旅游

责任编辑: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