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新闻报道

本家封俊虎:看他的字,你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2017-02-24 16:19:4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图为2016年著名书法家封俊虎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做“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的精彩演讲。

  图为2016年著名书法家封俊虎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做“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的精彩演讲。

  序:俊虎是人名,也是名人。

  在我们的老家,不管你是官员还是老板,不管你在外面多么大的名气多高的地位,我们的乡亲都不会把他们看得多么的高高在上,而是把他们当做自己身边普通的一个邻居。除非你“衣锦还乡”时,把自己看得很高,视父老乡亲如无物,充满唯我独尊的言谈举止。这时的他们肯定会或敬而远之,或远远躲避,完全没有了光屁股玩耍时的亲昵、嬉笑打闹的坦率、畅所欲言的真诚,甚至还会生出许多如《高祖还乡》般土味十足的不屑言语或咒骂来。

  俊虎是我们的封姓本家,现在应该是一个有成就的人物,他是“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兼职教授”、“河北工程大学客座教授”、许多书展的评委等职务,足以说明他在书法界的地位、书法艺术的造诣。有业内人士说,俊虎的草书在中国也是执“牛耳”的人物,经常到中央国家机关、大学和国外讲学,许多老一辈书画界、文化界人物均对封俊虎均给予很高评价,也足以说明俊虎在中国书法界的影响和地位。而在我们村,大家都叫他名字,或像他小时候叫他小名“虎得”,和多年不见的街坊邻居见面,仍然随和与随便,甚至还如常的开起玩笑,没有拘泥和生分之感。

  我们的父老乡亲包括我们的封姓本家,一直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有建树的同村同族,都是格外的尊崇和自豪,也是教育同宗和下一代的“题材”。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至深,把“外张、内敛”作为信条,几百年延续不断。我们的乡亲,在外面提起封俊虎,对他的成就总是如数家珍、夸耀不已;而在自己家里,却不会给他过多的夸奖,好像他做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但从他们和蔼的态度、亲近的交谈,关心的言谈,足可感到对自己家孩子的成就,那满满的认可和自豪;在乡亲那里,并不是他没有“大师”的光环,而是把他的光环深深地藏在各自的心里,慢慢的去欣赏罢了。

  俊虎是我家乡励志的一个典范。他从一个小学老师开始,在父亲的引导启蒙下,潜心学习书法艺术,用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凡的才华,登上中国书法艺术界的最高台阶,并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逐渐走向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让人称道。但他并没有远离我们的老家,没有离开他的故土,一腔的土话没有变味,淳朴的品格依然如故,就是儿时玩耍的印象、家乡生活的场景也随口拈来。此时,谁还会把他当做一个挥毫泼墨的艺术家、在大学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授?他是我们的小伙伴、我们的同村同宗、我们的街坊邻居、我们的弟兄爷们。

  从去年开始,魏县县委、县政府谋划建设“鸭梨博物馆”,并于今年即将建成竣工。县领导安排我与俊虎联系,看是否愿意为博物馆题写牌匾。当我电话中把县委领导的意思说了后俊虎说,只要咱家下命令,叫干啥就干啥,还要干好。当他用擅长的张裕钊书体写好后,悄悄地在回老家的时候,让亲戚捎给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高信同志。他说,当面送交“作业”,怕麻烦大家。后来他又和高部长沟通,考虑魏县从魏文侯建都、汉高祖设魏郡至今“魏”字在此几千年,用魏碑更能表现魏文化、梨文化等魏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按他的话说,就是专门练了一阵子,才把“中国魏州鸭梨博物馆”的牌匾题就。在和书记、县长等领导见面时俊虎真诚表示,家乡建设的如此快如此美,在外深表感动,自己一定利用一切机会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此时我想,名家大师之所以被人尊重,不因为他有高贵的身份和地位,是因为他有一颗依恋故土的情感和仰视家乡的卑谦之心。此时我又想到了电视剧《西游记》中观音化作老僧点化唐僧时的话:“我的锦斓袈裟,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千金不卖”。也许,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给予家乡,要比观音点化唐僧的愉悦还多上几倍。我在任县文联主席时说过:“大师的风度不在于有多少人仰视倾慕,而在于他能够给予别人多少愉悦和快乐”。此时我还想到,几年前央视采访范曾,当问及范曾他的的临摹赝品到处“倾销”,他如何认识的时候,范大师说,有人临摹我的字,说明我的字大家喜欢。只要对大家有用,我就高兴。这样说来,我对于大师的“论述”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我比俊虎年龄小些,但论辈分俊虎低我两辈,所以他总称呼我“新河爷爷”。他常说:“爷们、爷们,他(说我)是爷,我是‘们儿’”,不论在啥场合,都对我尊敬有加,甚至在宴会上我也是屡屡“被敬”,我也总会在当长辈的兴奋中享受“踏云”的快乐。在我们家,懂礼貌、知辈分、尊长扶幼是公德和规范,即使是比自己年龄小的,只要辈分大,就要尊重。辈分小的老头也经常受到年轻长辈的戏骂,而且没人还口。被骂的人往往也只能戏谑的“回击”却不敢口出脏话,在老祖宗的规矩面前,辈份的“权威”永远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而世代坚守着,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内生聚力与和谐发展的一枝根脉所在。

  去年年底,俊虎回家乡过年与“魏风书社”、县内书法爱好者相聚,酒酣之际“魏风书社”社长王通突然宣布邀请封俊虎担任“魏风书社”名誉社长,而俊虎竟没有迟疑的答应下来。一个书法大家、名家在这么唐突的情况下,答应没有思想准备的事情,使我作为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略感尴尬,但看到俊虎丝毫没有异样表情,才放下心来。

  后来我了解到,俊虎对书法的传播和教育,总是毫不设防的“随时听用”。他组织邀请书法名家和他的学生,在家乡小学建立了“书法碑林”和“书法特色学校”,利用一切机会给魏县书法爱好者以鼓励以帮助,释疑解惑、促以提高。他每年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边远地区教授书法,送去书法用具。有时回家,也会到贫困邻居的家中,送去一袋米、一壶油;见到街坊递上一支烟、说上一句话。前几天,俊虎回家接年迈的老娘回京过冬,一个邻居抱着几颗白菜送来,几个街坊给他家收拾着围墙和葡萄架,儿时印象中邻居间互相帮助的温情顿然浮上心头。有句名言叫做:“艺术家的心是软的”。假如一个人没有一颗柔软的心肠,恐怕连挂艺术这两个字也不配,那么离成“家”就十万八千里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基因传承,让艺术家生成一颗柔软的心灵和博大的胸怀,既是给艺术的追求者设立了道德的“门槛”,也是给艺术家建立了一个高尚的殿堂,更是对艺术家修养的时时拷问。在一个随便就可自封“艺术家”的年代,犹如龙和鱼在糊涂的泥塘中戏耍道德和规矩的牌匾,再闪光的金字也会污浊一片。我再次想到,一些“艺术家”伸手“画如百金”“字如百金”时,那个“家”字是否还会闪现美德的光芒来?

  在俊虎的诸多著作和媒体采访资料中,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汉字是全世界华人联系的纽带》,他提出“用筷子就餐的人群就应该拿起毛笔来”。深刻揭示了在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延续发展中,书法和汉字的作用,提出了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文化要领。在接受《中国正能量》的专访时,俊虎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引经据典,颇有大师儒雅之风。正如著名美术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传席《谈封俊虎草书》中说:“……俊虎书法艺术成因:一是坚韧,二是脱俗,三是境阔……”“……蕴德于世,论道声远。俊虎已为世人瞩目,他日真无可限量也”。已故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在91岁高龄时赞俊虎书法:“……翰墨之妙,出自本性,殊可钦佩也”。陈传席先生还为俊虎草书题词:“金谷一帖,笔势挽回三百年”。凡人俗子,吾辈不敢对书法艺术妄加评判,但我对于作品的标准是“看着得舒服”,对于人与人的交往标准是“混得舒服”。我说,俊虎就是作品舒服、做人让人舒服的人。有句话叫:“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看俊虎的字,你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书画,封俊虎,艺术家

责任编辑: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