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魂卧铜梁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4条灿烂夺目、威风八面的舞龙在万众瞩目之下,时而交错盘绕,时而腾云驾雾,不仅给世界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享受,也一举奠定了铜梁“中国龙乡”的地位。 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的铜梁区山河秀丽,人文荟萃。铜梁人的生活中处处见龙,修桥刻龙、院门画龙、堂屋贴龙、街头雕龙……真正了解铜梁,要从铜梁博物馆开始。这个现藏文物1万余件的博物馆,展出了铜梁的四大特色文化:铜梁旧石器文化、俗称“小兵马俑”的铜梁明墓石刻仪仗俑、有“中华第一匾廊”之称的铜梁匾额和誉满全球的铜梁龙灯。 炊烟绕古城 商代柱足立耳青铜方鼎 绣球底下做糍粑 四季花海 龙舞进校园 扎龙 古城包粽人家 舞火龙 龙灯部分占据了博物馆的整整一层,龙文化的地位可见一斑。铜梁龙灯在明朝就誉满川渝,“大足朝佛,铜梁看灯”的俚歌广为流传。一进展厅便仿佛踏足龙的世界,大蠕龙、荷花龙、竞技龙、稻草龙……材质不同,玩法各异。“龙的长度从几米到100多米不等,参与人数更是不尽相同。”随着博物馆讲解员的指引望去,不同的龙有不同的个性,但只只龙角高翘,个个龙颜饱满。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火龙,除了龙口大张的霸气和鳞甲彩绘的鲜艳外,表演方式更是让人叫绝。每逢重大节庆,乡乡火龙舞,夜夜火龙飞。舞龙时,满场铁水飞溅,场面宏大热烈,舞龙手赤膊亮腿,在火花中狂舞。 龙灯的制作过程复杂而漫长,在铜梁,会舞龙的一抓一大把,但会扎龙的可就没几个了。“我在这儿扎了一辈子的龙,现在它们都飞到世界各地去啦!”说这话的人叫周千明,如他所说,自家的龙灯工艺厂虽然面积不大,但传承的可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这样10人玩的18米龙,得3个人先做上3天,再用4~5天做龙头。”周千明的妹妹正在一张铺着龙身的老旧工作台边贴龙鳞,头也不抬地说道。作坊里陈列着各式的龙头龙身和扎龙的材料,想想那些飞腾在绚丽舞台上的金龙,也许就诞生在这个陈旧的房间里,由这些手艺人一针一线、一捆一扎地制作出来,让人心生敬意。 定是与龙有缘,当天恰逢铜梁区2016年中小学生龙舞艺术节开赛。“上台前嚼这个就不紧张了,超有效!”说着,手持龙头的小男孩从包里拿出一个口香糖塞给身边的同伴,这时的后台已经排满了将要上场的舞龙队。伴随着急促的鼓点,4条颜色各异的巨龙冲进舞台,大气磅礴的传统龙舞组表演开始了。漫游龙、连环套、单侧快舞、流星赶月,10多个套路舞起来气势恢宏,振奋人心。若不是身材娇小,面容稚嫩,光看台上来回翻腾的身姿,哪里想得到他们还是刚上初中的孩子。近年来,龙舞艺术进入校园,全区100多所中小学都组建起了舞龙队,可以说,铜梁的舞龙是从娃娃抓起的。在铜梁区第一实验小学,每周都会用一节体育课的时间进行舞龙教学,对孩子来说,参加舞龙是一项荣誉,能舞龙头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用教师韩龙的话说,舞龙讲究的就是配合与节奏,大家是一个整体,只有配合默契了,龙才“游”得起来。看着满操场的游龙,我不禁想,当先秦时期的巴人将龙蛇作为图腾的时候,他们一定没有料到自己的后裔通过数千年的传承,将舞龙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铜梁龙”,遨游四海,名扬天下。 铜梁区有一个拥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安居古城,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的美誉。清雅,是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在全国很多古城面临浮躁、商业、功利侵袭的时候,安居古城守住了“最后的防线”。山是安居的风骨,水是安居的灵魂,灵动清秀的溪水、河水、江水倒映着无数别致的楼台廊院、小桥码头、船帆桅影,安居就像一个忘记了时间的温婉少女,沉醉在这山间不知归途。 春游仙隐樱桃艳,夏赏六赢荷花洁,秋闻十里桂花香,冬踏两江古镇幽。还有太多的地方没有讲,也有太多的美味没有尝。不知何日君再来,这个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 |
关键词:铜梁,中国龙乡,小兵马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