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旅游频道>>新闻报道

《清明上河图》没看到?五年后还将再展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2015-09-15 08:11: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清明上河图》五年后还将再展

9月8日,一位市民在参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新华社 发

到故宫博物院观看一场名为“石渠宝笈特展”的展览,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此次特展被称作今年美术界、收藏界、拍卖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场盛事。由于展厅实行200人的参观限流,在特展迎来的首个周末里,想要一睹国宝阵容,至少需要排队6个小时。

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推出的重磅展览,这里既有十年来首次全卷铺开陈列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五牛图》,也有首次亮相的东晋王氏唯一真迹《伯远帖》以及名声遐迩的《游春图》等。

从9月8日起到11月8日,展品分两期展出,数量达到283件。这意味着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名作展期只有1个月。鉴于观众参观热情高涨,故宫博物院13日作出了紧急决定,称计划于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将再次举办以《清明上河图》为主题的专题书画展览。

从283件展品看“皇帝家底”

故宫博物院有一条规矩,院内国宝级的文物“使用一次,睡满三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原本希望能调来《清明上河图》,但被故宫拒绝,“原因是没休息够三年”,最后只好去陕西借了铜车马。而“石渠宝笈特展”将这个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请出来了。

12日下午,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内,全长528厘米的《清明上河图》前排起长队,很多观众几乎趴在展柜上,在故宫工作人员的提醒下,缓缓地向前移动。与其一同在武英殿展出的另外81件(套)书画作品,几乎件件是传世书画经典中的经典。如东晋王珣《伯远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东晋顾恺之《列女图》(宋摹本),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北宋赵昌《写生蛱蝶图》,北宋赵佶《听琴图轴》等。

这些作品最大的共同点是均为《石渠宝笈》所著录。

《石渠宝笈》是一部清宫内藏的书画名录,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他所珍爱的书画也都著录其中。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博物院迄今已统计出来的石渠著录共1229件,包括书法228件,绘画1001件。“实际上就是给皇帝晒家底儿。”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这么表述“石渠宝笈特展”。

展览分武英殿和延禧宫两个展区。前者本次展出的82件(套)书画藏品,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除《清明上河图》外,东晋王珣行书作品《伯远帖》作为王氏家族唯一的传世真迹,也是公认的珍品。《游春图》也堪称国宝级的珍品。《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画中山石以细线勾勒,用石青色、石绿色沿山体填色,并以泥金晕染,是中国山水画中“金碧山水”画法的先声。这次的展览还特别精选了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5位皇帝的书法、绘画作品,首次呈现于观众面前。延禧宫的“编纂篇”则集中展示了《石渠宝笈》的编辑、版本、钤印、收藏地点等学术性内容。

将开设网上展厅方便看展

因国宝云集,在过去的一周里,“排队”成为此次展览除展品之外讨论最多的话题。为此,故宫博物院方面还特别召开会议解决排长队问题,“建议观众在排队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称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排队观众提供更好服务,如增设座椅,及时调整排队路线,增设展览相关出版物供翻阅和购买。此外,针对此次人气爆棚的“石渠宝笈特展”,故宫近期还将推出网上展厅,让更多的观众足不出户就可观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希望观众不仅看这些名书画,还要看它们背后的故事,“它们呈现了中国书画从晋唐到清代的历史”。因此展厅内约三分之一的展品旁配置了二维码,扫码后便可详细了解到文物的幕后故事。

“幕后故事”中,绕不过去的是诸多书画文物多舛的命运。距《石渠宝笈》三编编纂完成至今的两个世纪里,《石渠宝笈》所收录的不少书画文物已散佚,但也有一些失而复得。目前已知故宫所藏的1229件《石渠宝笈》文物中,就有330件是“失而复得”的珍宝。此次特展专门设置了“重回石渠”单元,讲述诸多书画珍品曾如何流散出宫,又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重新辗转回到故宫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特展还设立了“考订辨伪”的单元,观众可以通过真作与仿作的对比一探究竟。这是因为《石渠宝笈》中所著录的书画也不乏历代大量伪作和仿作。毕竟乾隆皇帝并非造诣精深的收藏家,“打眼儿”在所难免。明代书法家王宠的《临帖册》曾被乾隆欣赏,也入了《石渠宝笈》,但后经专家考证为伪作。“考订辨伪”单元里,观众在旁边就可看到王宠的真迹。

◎访谈

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专家常保立

古代摹画担负文化传承重任

故宫研究院的专家常保立在故宫博物院摹画工作室工作了35年的时间,还执掌过摹画室10年。“石渠宝笈特展”开幕后,9月11日,常保立应邀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就此特展举办了一场讲座,并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南方日报:很多人很关心《石渠宝笈》及此次特展中的书画作品是不是本人原迹。

常保立:书画“鉴定”是现代人给出的概念,古人讲究的是“鉴赏”,赏分高下,鉴定真伪,在他们眼里只有高下之分,没有真假之分。宋人的摹本达到了传世的“下真迹一等”的标准。在古人眼里,“真品”一定是最高水平的。古人云,画分四品:“逸品、神品、妙品、能品。”像冯承素所摹的《兰亭序》明摆着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其水准达到了“神品上上级”。这与我们今人主要看是否是原迹的看法不同。

再比如,宋代之前的书画作品大都是不署名的。文化是大家的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大家共融共进,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发展到今天。

南方日报:我们看到,此次特展中,部分作品是以摹本形式呈现的。

常保立:负责任地说,这次特展中唐以前的部分作品不是原迹,但都是真品。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王羲之《兰亭序》的原迹,此次展出的《兰亭序》是冯承素的摹本,此外,顾恺之《洛神赋》《列女图》等名作在此次展览里也是以摹本呈现。因为宋人摹本达到了“下真迹一等”的传世最高状态,而真力弥漫,给后人以灵气往来,故无愧于一级甲等文物的国宝称号。

现在我们讨论古董拍卖,通常先问“是真是假”,紧接着问“值多少钱”。古人不讲“真假”,讲“真伪”。在没有电脑和照相机的年代,保留一份摹本是必要的。古代的摹画多为皇家内府的副本存档行为,这与今天的商人为牟利而造假(的行为)截然不同,前者担负的是文化传承的重任。

目前世界范围内藏有中国古代书画的博物馆,只有故宫博物院拥有摹画专业队伍,这个队伍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摹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已经从故宫博物院退休,而摹画这一古老的国粹也面临着现代技术的冲击,濒临失传。现在有了电脑喷绘的技术,复制得相当准确。但总感觉差了一点,没有了手动摹本画的亲切。手动笔画中带着后人数典传承的感情,充满了弹性的活力。(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刘爽爽)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展子虔,石渠宝笈,游春图,兰亭序,伯远帖,观众,摹本,

责任编辑:trave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