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旅游频道>>新闻报道

寻梦瓷都,那一抹青花绽放

来源: 人民网-旅游频道 作者: 2015-07-29 13:52: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不进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就不知手工制瓷之艰辛,不见拥有72道工序的流水线之惊人繁复,不会理解中华文明之精致。美在不肯省一丝人工,不肯走一段捷径,以历代手工艺人的全部生命,诞生出真正的“china”,真正的“瓷都”。古时童宾舍生为美,跳入窑火中诞生出绝顶美丽的瓷缸,每一个动人的传说中,都在叙述着“如不美,毋宁死”的中华之决绝,对瓷器的热爱与古人传统的生活美学息息相关,古代文明就如同这抹梦幻的青花一般,美轮美奂的绽放。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今天的景德镇古窑默默复原着美之极致:手工制瓷。景德镇古窑的制瓷技艺,印证了“五行相生”的哲学,昌江水蜿蜒而过,高岭土细腻而白,群山环抱,松树林立,是柴窑必不可少的上等燃料;一件件作品,历经这熊熊窑火方能成就;神器出窑,让世人惊叹;金木水火土,隐含着中国瓷器的大智慧。

采风团景德镇古窑合影 胡伟摄

目之所及,永恒的彩色梦境

初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便宛如走进了流光溢彩的陶瓷梦境,目之所及碎瓷遍地堆积,池塘中的红鱼摇曳在水底彩瓷的斑斓中,墙上都是钻石般晶亮的瓷片,甚至垃圾桶、标识标牌上都隐约透着彩瓷的璀璨,四季流转,陶瓷给景德镇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彩色国度。当地人告诉记者,要从5-10块瓷片中才能选出一块完美的陶瓷镶嵌在这里,我们不经意中看到的每一缕光芒都源于景德镇人对完美的苛求。空旷的广场上以瓷文化为主题的咖啡厅,巧妙的将古瓷引入现代生活中,当你喝一杯盛在瓷器中的卡布奇诺,你会完全沉浸在瓷器的光芒中。

景德镇古窑青花玲珑瓷非遗传承老艺人 黄启勇摄

手工制瓷,人间制造的天堂器物

这是一个古典而奇妙的空间,200多位平凡的老人与瓷土相伴一生,不凡的是他们跟瓷土间那份莫名的默契,“他们虽然已经须发尽白,但看起来却很年轻,或许是因为一辈子只专注于一件事的执着,是他们在人间制造了天堂的器物”,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线,经过72道工序后,一捧普通的瓷土会变幻成惊艳的瓷器,“一根木棍搅动千年,一门手艺养活一城人”,只见老艺人用木棍搅动车盘,车盘快速旋转,开始做坯拉坯。随着师傅双手的微妙变化,一只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瓷器渐渐成型。手引泥走,泥随手变,揉泥、拉坯、印坯、挖足、利坯、画坯、施釉……每一道工序都是珍贵的非遗,手工制瓷之难,难在人才。这些肩负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几十年如一日,一笔一划,一转一磨,甚至一辈子只做一道工序,而练成这门工序可能需要十年,而一座城市需要多么坚定的热爱,才会上千年专注于一门手艺,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他们的坚守只为了达到手工制瓷的极致高度。

进入另一个空间后,民间艺术家们有的在薄如蝉翼的瓷片上仔细的描出花纹,而有人在坯上雕刻出复杂的吉祥图案甚至做出镂空的效果,这“指尖的舞蹈”令人叹为观止。老艺人告诉记者,“有的瓶子做出来需要一个月,但只要一刀刻花了,瓶子就废了”。景德镇古窑有著名的四大名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玲珑瓷、粉彩瓷,最爱的青花瓷,被称为“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蓝白分明,优雅宁静。

景德镇古窑青花瓷描绘 陕西虎牙摄

一对聋哑人夫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对老夫妻在用一根绣花针为瓷坯刻花,俗称“扒花”,在他们手里,普通的瓷坯慢慢变的细腻精致。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过语言的交流,可是他们的默契,与泥土的情感,却显得异常沉静美丽。

烧窑之难,炼就千年瓷都

中华大地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逝,却留下了一个瓷都,这离不开景德镇古窑的管理者“开发性保护”的创造性理念,为“旅游”和“文化”的结合树立了一个典范,挽救了濒临失传的手工制瓷。“我们必须站在文化的角度,站在与景区文化个性相融合的角度,不断提高某些旅游文化产品或旅游文化服务项目的商业化水平,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复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武平对非遗项目的独特观察和思考,意味深长。

景德镇古窑雕刻非遗传承人 黄启勇摄

穿过瓷苑,越过风火仙师庙,绕过瓷路,走进绿竹深处,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体积最大,烧柴最多的一座古窑:镇窑,面积大约260立方米,每次能烧2万至3万件瓷器,要用大约7万至8万斤松木。它是烧制特色传统瓷,尤其是烧制颜色釉瓷最合适的窑炉。

景德镇清代镇窑窑内 黄启勇摄

古窑复烧有三难:人才难遇、材料难得、成品难求,而最难是窑火,当地人用“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一个把桩师傅”来形容烧窑之难,一满二烧三歇火,处处是关键,满窑时,留火路,差一分也不行,烧窑时,火候的掌握全靠人工经验,窑内柴火氛围全凭一己人力,填柴木,控温度,观火候,求气氛,此中奥妙,存乎一心玄妙之间,歇火时,更不能有一分钟偏差。正因为这三难,多少人舍难取易,所以他们无法等到开窑时的蜕变。正因为这三难,才生产出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景德镇瓷器。

游人在参观了整个生产流程之后,来到文创产品的售卖处,哪怕瓷器的价格稍高也会引人驻足,而商店的收益部分会返还给手工艺人,另外一部分则用来支撑整个古窑民俗博览区运行,这使得“非遗”的传承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景德镇古窑老茶花瓷坯 胡伟摄

点火仪式,期待美的涅槃

穿过一片清幽的竹林,远远的可以听见瓷音水榭传来的音乐,近看才发现都是瓷器做的乐器,瓷音声声如水般清脆悠扬,迎合着波浪,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些演奏起来清新悦耳的乐器,是利用瓷土和昌江水的凝合,釉料与烈火的升华,唯美与坚强的交融,音色清澈透明,宛如天籁。而“发出天籁之音的每一块瓷片,都要经过上百次的烧制才能找到音准”。

景德镇古窑瓷乐表演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提供

休憩时无意中发现,路边放着各色有残损的瓷器,古窑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些是古窑烧制过程中留下的残次品,民间有一句话“一窑百件砸九十”,景德镇古窑要求最终呈现的瓷器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失败的瓷片,而这些失败和成功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古窑记忆。

记者们迎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刻,古窑的复烧点火仪式。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周荣林,蜗牛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景区运营管理专家徐挺以及相关目的地代表共同点燃了窑火,接下来就是等待“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涅槃时刻。

景德镇明清御用风火窑复烧点火仪式 北京老顽童摄

徐挺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不仅仅是在复原一个文化遗址,而且是让濒临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复活了,百年古窑依然在源源不断生产着这工艺繁复到惊人、既脆弱又美丽的陶瓷,而老人们能凭借手工制瓷的技艺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的绝艺从此不用再担心会后继无人。”无论是非常难烧的清代镇窑,还是今天重新被点燃的明清御用风火窑,我相信窑火点燃的那一刹那,景德镇的开发者们在反对和坚持之间,凭借智慧和热爱在探索“生产性保护”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文明的“薪火相传”有了现实的范本和案例。

关键词:青花玲珑,瓷都,绽放,china,瓷片,旅游,薪火相传,五行相生,

责任编辑:trave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