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防溺水 行动比童谣更重要
近日,为预防中小学生溺水,教育部在官方网站公布《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游泳戏水夏日到,偷偷下水不得了。擅自结伴不能保,大人陪护不能少。没有救援不要去,陌生水域不可靠。水性差的不救人,安全六不别忘掉。” 孩子们翘首企盼的暑假,也是让家长提心吊胆的“特殊时期”,脱离了学校管教,孩子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有统计显示,溺水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各类安全事故中,溺水占31.25%,比排名第二的交通事故高出10多个百分点。可以说,只要减少了溺水发生,就给孩子的暑假上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安全锁”。 尽管近年来社会各界大力宣传防止溺水,但相关案例还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去年4、5月,全国多地连续出现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短短4天内就有16人溺亡。这些孩子的离去,不仅给他们家庭带了无尽的悲恸,也让社会不断反思,为何儿童溺水屡禁难绝?到底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溺水事故?此次教育部编写童谣,应当视为一种积极的努力。童谣以孩童能接受的浅显语言,普及了防止溺水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擅自结伴、盲目救人等易发的错误行为,都在童谣中有所涉及,值得点赞。但另一方面,防范溺水事故仍然任重道远,光靠一首童谣,无法使得局面呈现根本性的改变。 首先,关于防范溺水的宣传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此基础上还要改变方式方法,讲究“精准发力”。除了采用动画、童谣等儿童易接受的方式外,还可抓准时间节点。例如在放暑假前专门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家长会,以培养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实际上,不了解野泳风险的人恐怕只是极少数,但有侥幸心理、认为“出事的不会是我”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只有让他们认识到放松警惕悲剧随时都可能发生,才能真正让家长和孩子对防范溺水真正重视起来。 其次,遏制溺水事故发生,预防还要抓准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溺水事故都发生在城郊结合部尤其是农村地区,而受害者中的留守儿童也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一方面,农村的水域面积更大,管理更松,往往也缺少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警示标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缺乏成人保护,代替外出打工父母的临时监护人,尤其是老年人往往自顾不暇,很难时时刻刻关注到孩子的去向。因此,防范暑期溺水的主战场还应在农村,除了在水域外加设防护、隔离设施外,还可组织专人到水边巡逻,与留守儿童及家长建立“点对点”的联系。眼下,不少农村已成立了类似的“义务巡逻队”,今后还应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类似公益行动。 再次,除了管住野泳,还要变堵为疏,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安全游泳。孩子有爱玩的天性,到了炎热的夏天去水里泡一泡也是正常需求。在顶层设计中不妨拿出专项拨款,支持农村地区建设简易游泳池,或者寻找条件较好的水域建设天然泳池,加以改造并聘请水性好的大人担任救生人员。当孩子有了更多选择,他们去野泳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而在城市,很多地方每到炎夏泳池“下饺子”都是一景,除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外,还应从小区泳池、体育场馆、学校泳池中充分挖潜。创造一个更舒心的游泳环境,能从根本上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防范溺水,绝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部门该做的要做,财政该花的要花,家长该管的要管。只有多方面努力,累积量变才可能触发质变。在宣传防溺水童谣之外,社会各界、政府部门还应持续拿出更大作为,以护卫孩子健康成长。 |
关键词:溺水事故,留守儿童,暑假,中小学生,安全锁,杀手,孩子,点对点,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