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中国旅游发展的蓝海
哈尔滨金河湾湿地公园一景 本报记者 赵 珊摄 水鸟 湿地公园群鸟景观 湿地是极其珍贵的资源,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黑龙江湿地论坛上获悉:我国现有湿地536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目前已建立900多个湿地公园。湿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休闲,正成为人们学习知识、享受自然的好去处。多地兴起的湿地旅游发展较快,增长潜力较大,有望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蓝海。 我国建立900多个湿地公园 提起湿地,大家并不陌生。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丘陵到高原山区,或沼泽湖泊,或河流海岸甚至是稻田,湿地以其丰富的多样性,精心呵护着人类家园。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水陆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上的交替界面的区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旅游的方式,走近湿地、了解湿地、亲近自然、爱护生态。 我们一行来到哈尔滨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放眼望去,水天相接,宛若大海。各滩岛之间由绵延2000多米的木栈桥相连,犹如一串精美的项链串起了颗颗珍珠,又似一道水上长城。这片湿地位于松花江和呼兰河交汇处,面积38.5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登上观鸟台,可俯瞰湿地全景,观碧草青青,灰雁、江鸥在我们身边飞翔,不时还能看到丹顶鹤、白枕鹤等国家珍稀鸟类。湿地堪称鸟类生息繁衍的天堂。 全国湿地旅游正在湿地生态系统可承受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开展。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在论坛上介绍说:“目前全国已建立46个国家重要湿地,57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900多个湿地公园,共有2340万公顷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湿地旅游要做到保护第一 如何科学地开发湿地旅游,如何通过生态的方式,唤醒沉睡的湿地并造福百姓、促进发展,成为与会专家学者最关注的话题。 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确立了“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的目标,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张玉钧表示,要在科学评估湿地系统的生态承受能力和旅游管理能力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地开发湿地资源,确保现有湿地性质不变、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退化,继而实现永续利用。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说:“由于人为干预,长期以来,湿地遭到破坏,原始景色很多已经没有旅游价值。因此说,湿地不等于资源。只有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的湿地,才是旅游资源。比如,杭州西溪湿地实施保护工程,湿地内植物得到了极大改善,才成为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 “发展湿地旅游,要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找准保护与开发结合的切入点。”黑龙江省省长陆昊表示,要采用最节能环保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湿地的干扰性、破坏性行为,同时也要提供一定的游览视角,在合理范围内深入体验湿地的魅力。 发展“湿地+”的旅游模式 在保护的前提下,湿地旅游究竟能有哪些内容吸引游客的眼球呢?仅仅是观鸟吗?单一形式的湿地旅游显然很难满足大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多种消费、多种产品组合在一起,发展“湿地+”的模式。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介绍说,游客在湿地的主要活动包括观赏各类的动物和植物。湿地旅游的整个服务过程,包括设施装备、培训辅导、科普交流以及消费过程的交通保障,国际的交流,未来的分享等构成了一个非常长的产业链。湿地旅游开发应进行深度的产业延伸和体系化的发展。 湿地旅游的经营,不等于文物旅游的经营,不等于实物旅游的经营,不等于文化旅游的经营,要科学的管理才能取得效益。在李世宏看来,湿地要转化成资源、资源要转化成产品、产品要转化成市场,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旅游的产品,一旦做成功了,就一定是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有综合效益可图。 黑龙江打造湿地旅游体验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湿地保护与开发上,湿地资源大省黑龙江走在了前列。据介绍,黑龙江省是我国湿地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的天然湿地556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三。全国46个重要湿地中,黑龙江就有8个,还有23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4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类型丰富而独特。 黑龙江林业厅厅长杨国亭介绍说,黑龙江省是全国第一个为了保护好湿地实现立法的省份。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建立了87个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中23个国家级、64个省级,形成了全中国最大的湿地保护管理网。 目前,黑龙江以湿地资源为基础,以湿地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时代变迁为线索,以高寒湿地的独有魅力为依托,构建了以“一带两湖三网两边”为核心的湿地旅游产品体系。“未来,黑龙江不仅是冰雪旅游目的地,还将是中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国际湿地生态旅游的体验地。”黑龙江省旅游局局长锡东光说。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
关键词:湿地类型,湿地面积,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旅游模式,湿地资源,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