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两度登临的佛教名山云南鸡足山
“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这就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登临鸡足山时发出的感慨。天柱峰绝顶景色绝妙,东可观日出,西能望苍洱,南可睹祥云,北能眺玉龙,人称“绝顶四观”,难怪徐霞客会两次登临鸡足山,并编撰了历史上第一部《鸡足山志》。 那这个鸡足山到底有何魅力,能让徐霞客两度登临?这个位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的巍峨清峰,因山势“前列三峰,后拖一岭,俨然鸡足”而得名。它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自古便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等佛教圣地齐名,响誉南亚、东南亚。它是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 “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 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了以迦叶殿为主的8大寺71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 山上松林茂密,修竹丛生,蜀汉时始建小庵,唐代扩建,兴盛于明清。有大小寺宇百余座,著名的是明代增建的悉檀寺、石钟寺、昆明金殿搬迁到此改称金顶寺。后来多数寺宇被毁,现仅存清代的祝圣寺、金顶寺大门和楞严塔。 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唐代的明智、护月,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彻庸、释禅、担当、大错、中锋,清末民初的虚云等都是声闻九州的大德高僧。 鸡足山是僧人向往的一块净地,明代僧人静闻的事迹即可说明。据冯志《仙释传》,静闻原为江苏迎福寺莲舟法师的法嗣,他禅诵达二十年,剌血写成《法华经》,发愿将此经供于鸡足山。崇祯九年(1636),他同徐霞客结伴西游至湘江,不幸遇盗堕水,但将写经举在头顶,独不遗失。后创病死于途中。 静闻临终前嘱徐霞客将其骨灰带至鸡足山埋葬,以了其生前未了之愿。徐霞客带着静闻的骨灰和血写的经书,展转数千里来到鸡足山,将其经供之于悉檀寺,并在山上为之建塔埋骨。徐霞客吟诗《哭静闻禅侣》六首以悼念。其中云: 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 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故乡只道登临少,魂断天涯只独看。 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了鸡足山无穷的文化内涵,明清的皇帝都有封赐:明神宗颁藏经到山,赐紫衣圆顶;光绪、慈禧敕封“护国祝圣禅寺”,赐銮驾、紫衣、玉印等珍贵文物。而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以鸡足山为原型,创造了无数的文艺作品,如吴道子的《瘦马》,徐霞客的《鸡足山志》,徐悲鸿的《鸡·竹·山》、《奔马》,杨升庵、李元阳、李贽、董齐昌、孙中山、梁启超、袁嘉谷、赵藩、赵朴初等留下的大量诗文画卷,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
关键词:佛教,名山,鸡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