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式古建筑群的历史味道涉县偏城村

来源: 土地资源网 作者: 2015-03-14 00:45:3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偏城村隶属涉县偏城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因有一处山寨式古建筑群———刘家寨而闻名,该山寨始建于宋末元初,现存80以上为清代至民国初年建筑,是保存比较完整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群。该山寨海拔三四百米,四周以青石筑起10米城墙,仅留东南北三门楼,圈成了易守难攻的小山寨。寨内分为七门圪廊、47个分院,每个分院是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寨子式建筑,有纯木刻成的明楼院,中、欧结合的进士院,四根巨大青石撑屋的石柱院,均依山而建。

  刘家寨位于偏城村中心,始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寨子四周是用石头筑起的10米寨墙,仅有东南北三个门楼,寨内分为7门圪廊、47个分院,占地面积16600平方米,现存80以上多为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建筑群,全部是砖石土木结构,是北方少有的寨子式建筑。

  整个寨子呈长方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汇集了建筑学、绘画、文学、书法、雕刻、工艺美术等艺术,据有关专家考证,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观赏价值。寨子内院落相互对称,竖向设计随地形依山就势,布局结构紧凑,主房、陪房等级明显,主次分明。街道呈“丁”字形,为石阶铺就。沿街门楼,飞檐斗拱,大门两侧的门楣多为青石,并雕刻楹联。

  高大的门楼,高高的台阶,台阶多为青石铺就,且底层台阶下设排水道,门前有上马石、拴马石,屋顶为坡屋顶。出飞檐,圆椽,方砖盖瓦,屋顶压背,两端出兽。建筑装饰以雕刻、彩绘为主,木雕、彩绘多用于室内装饰,砖雕、石雕多用于室外装饰,云线雕刻柔和优美,雕梁画栋异彩纷呈。

  刘家寨内的“将军第”最为威严。它是串联式的一进三院,依山而建,前后落差有9米之高。可以从一条50米长的甬道走向二门,路两侧各有两层配房,进二门是一座左右对称的厅堂,堂内套间,约50米深,木雕窗棂,石刻柱顶。穿过厅堂,上三阶,又进一四合庭院,正中是正堂大厅。

  刘家大院,又称刘家寨,位于涉县西北20公里处偏城镇偏城村,是一座山寨式的古建筑群,这在我国北方民居中,是独具特色且不可多得的。

  这座古村寨建在一处高岗之上,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群保存得还比较完整。据当地的老乡说,建筑的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现存80%以上为清代至民国初年建筑,全部是砖石土木结构,村寨四周用石头筑成高达10米的寨墙。

  据《涉县地名志》记载,宋末元初,有一个姓刘的人家,从100多公里处的山西(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辽州(今左权县)上武里同峪村迁到这里,由于世代为官,渐成旺族,便将四周以石筑城,设有东南北三门,俨然形成一处小小的山寨,易守难攻,改名“永安寨”,因地处偏僻,故名“偏城”,因原主人姓刘,所以常被人们称为“刘家寨”。

  刘家大院没有山西王家大院的恢宏气势,也没有乔家大院的精巧别致,但建筑的威严,府弟的声望,足以与各地的大院比肩而立。特别是当进入刘家大院,便会看到“将军第”、“进士府”等古建筑,使人想像出当年这里的荣耀与辉煌。

  沿街的门楼,飞檐斗拱十分精美,大门两侧的门楣多为青石竖立,雕刻着各种楹联。高大的门楼、高高的台阶,全部采用青石铺就,底层阶下有排水道,不少上马石和拴马石(石鼻)至今仍保存完好。屋顶多为坡屋顶、出飞檐、圆椽,方砖盖瓦、屋顶压背、两端出兽,许多雕刻精美绝仑。

  抗丅日战争时期,邓丅小平曾来这里居住过,一位老乡指着一座保存还很完好的院落说:“邓丅小平就住在这里的一幢二层小楼里,村里的一些乡亲见过他。”

  经过多年风雨,这里的建筑已开始破旧,多数的主人耐不过偏城的偏僻寂寞,耐不过山寨的破败荒谅,搬离了刘家大院,只留下了一些老人,还在这里守护着故土。

  涉县偏城村

关键词:山寨,建筑

责任编辑:董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