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镇之霸州胜芳镇
胜芳镇位于京津保三角中心,东距天津35公里,北距北京120公里,西距保定130公里。112国道毗邻胜芳,津保高速公路在胜芳设有出口,交通便捷。全镇现辖39个街村,常住人口9万人,流动人口6万余人,镇域面积104.7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5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 胜芳始建于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原为水乡,最初因地处河堤汇合处而得名堤头村,公元前278年燕王以武力收复此地,取共享和平之意,改堤头村为武平亭,后为避讳皇帝年号且因渭水河流经此地,遂将武平改为渭城。北宋仁宗年间,苏东坡之父苏洵在本地任主簿之职,将南方种植水稻、莲藕的技术传入白洋淀东淀,渭城的广阔水域呈现一派芦稻相映,菱荷飘香的景象,文人墨客竟相吟咏“胜水荷香”、“胜水流芳”等诗句,从此渭城改名为胜芳。古时的胜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商贾云集、风景秀丽,相传乾隆皇帝曾三次亲临东淀,留下“南游苏杭,北游胜芳”的美誉。 与其他地区相比,胜芳虽然不具备自然资源优势,但胜芳自古就有经商务工传统,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和民风,俗语说:“男摸鱼、女织席,挑着担子做生意”。冀中平原最早的金融业、津西最早的邮政业等都诞生于胜芳。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受其影响,胜芳也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素有“小天津卫”之称,因为胜芳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通畅顺达的水陆交通,成为沟通京津保的商品交易转运集散地,胜芳人投资意识强,精于商贾,善于理财的传统秉性和内在潜质一直延续至今。 2400余年的历史孕育了胜芳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历史上,胜芳古镇庙宇林立,古建众多,逢年过节各道文武花会竞相演技,十里长街万余盏花灯璀璨光芒。2006年5月胜芳南音乐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9月胜芳花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为深入挖掘古镇文化底蕴,先后整理出版了《胜芳民俗文化论文集》、《胜水荷香》、《胜芳—胜利之地》等反映胜芳民俗风貌的相关论文书籍。目前,共撰写理论文章86篇,整理出56万字的研究成果;北京联合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多次到胜芳古镇进行实地调研,给予胜芳民俗文化高度评价,称胜芳为“民俗圣地—华北民间文化活化石”。 2008年,胜芳对位于古镇区的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大悲禅寺、中苏友好文化馆等古建进行了恢复建设,充分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北方水乡商业文化古镇”的独特风貌。电影血溅津门、小兵张嘎、燕子李三等都曾在胜芳古镇取景拍摄。
|
关键词:胜芳,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