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肉糕家乡味
-西河肉糕。
-蜜果和蜜球。张龙摄
-芝麻酥,据说有240层。张龙摄
-糖麻花。张龙摄
-烧饼裹肉。 《舌尖上的石家庄》系列之八——深泽的特色美食 一种食品尽管大同小异者很多,到处可以找到相似的替代品,而且也不能说替代品做的就不好,但却只喜欢家乡的那一种,每次回家要是不吃,就跟没回家一样,吃过了,这趟回家才算真正回了。一个地方的人对家乡食品“情结”深厚到如此地步,以至于终生不愿“移情别恋”,遍数石家庄周围,这样的地方当首推深泽。 西河肉糕 上周四上午十点多,当我来到深泽县城李伟的快餐店时,我惊讶于店里店外那种阵势。店旁边小路口停着一辆小货车,车厢里整齐地堆放着若干铁盒,铁盒显然相当于模子,里边是蒸好的肉糕,目测每块肉糕大约有10斤。这些铁盒占了车厢的五分之一,“来的时候是整车,都卖了。一般除了过年过节要多做点儿,平时我们每天做两车。”李伟说。这些肉糕,是在他老家、县城东南20来里地的西河村做好,拉过来的。 店门前支着张桌子,一个电子秤、一大块肉糕、一把菜刀搁在那儿,有人要就出来切,这相当于外卖部。另又支着四个长近一米的大铁盒,里边分别盛着猪头肉、猪耳朵、驴肉等整块肉食。而店内,一张长近两米的大案板,上边堆满了已经切碎的肉糕、猪头肉、驴肉等,这些都是等着做烧饼裹肉用的。这架势,在市内的驴肉火烧店没见过,不由得让人直起疑:能卖的了这么多吗? 事实上,西河村的肉糕已经形成产业。包括李伟,共有4户做肉糕,他们同属于一个大家族,粗略估算日产肉糕大几千斤甚至近万斤。另有很多户(因为太多了,不好估算)专事批发。除了供应本县的熟食店、快餐店、集市肉车子,还批发到周边县市。每天一早装车往石家庄送。当地人到外地走亲访友,一般带肉糕作礼物。定居外地的深泽人回家,也一定要吃肉糕吃个痛快。这价格低廉的小吃,俨然已成为深泽县传统美食的第一张名片。 一走近装肉糕的小货车,一种熟悉的香味就扑鼻而来。与在赵县吃驴肉时闻到的香味相似,那应当是驴油的味道。传说中的驴油,不但是西河肉糕的重要原材料,而且也是能让烧饼变好吃的“法宝”。它的香味是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井陉人谓之“清香”。 尽管李伟为我们每人做了一个烧饼裹肉,但我仍然要求单独尝一尝肉糕。要细细品一品,有啥不一样。经过我、司机师傅、本系列报道顾问冯玉珠三人共同体验,概括其特点有四:第一,没有防腐剂味儿和方便面盐料包味儿。这是我提出来的。因为我曾在市里的熟食摊上买过两回肉糕,每回都有这两种味儿,尤其是有一次,那肉糕完全就是用味料盐调的。用肉汤和用料盐有什么区别,各位可以亲自品鉴。当然,喜欢吃方便面的人另当别论。 第二,淀粉味儿小。这是司机师傅提出来的。我因为有过两次失败的经历,后来极少买肉糕,没注意淀粉味儿是什么味儿。想想,都是前些年晚报搞年俗游活动“害”的,吃了刚出锅的行唐焖子,以至于后来对一般熟食摊上的焖子(或称肉糕)挑挑拣拣,难以满意。 第三,香油味明显。和驴油味儿混杂在一起的,是浓重的香油味儿。因为油大,肉糕口感润滑,质地软嫩,富有弹性而不散碎,味道鲜香而不腻(毕竟主料是淀粉,不像吃肉容易腻)。据说除了凉切,热一热口味更好,还可以炒菜、熬菜、剁馅。 第四,能吃到肉。这点很重要,毕竟咱不想光吃淀粉不是。虽然一般的肉糕也有肉,但往往太过细碎,吃不出来。这儿的肉糕中散布的驴肉颗粒比较大,有的直径接近一公分,很能嚼几下子,使肉糕的口感丰富了一个层次。 据县文化部门考证,西河肉糕形成于十九世纪末。当时,西河村的李洛提,也就是李伟的老爷爷,在一富户的肉坊里当伙计,年终东家给每人分了一块驴肉。由于家里人多肉少(李伟的爷爷那一辈弟兄姊妹共8人),李洛提只好将驴肉剁成馅,放入淀粉和煮肉的调料,用热水搅拌均匀,上锅蒸熟。没想到一出锅,一股香气就扑鼻而来,一尝,还挺好吃。从此,西河肉糕便诞生了。以后李家不断改进技艺,自家也开了肉坊,除了做肉糕,还做猪头肉、猪下水、牛肉、驴肉等。不让个人单干那段时间,李伟的爷爷在城关供销社肉食部上班,仍旧煮肉、做肉糕,传承一直没有中断。上世纪80年代李伟的父亲接手,从推个独轮车串村赶集,发展到在县城的集贸市场上固定出摊。李伟接手以后,2000年在县城开设首家门店,从一个简单的肉摊子,发展成以卖烧饼裹肉为主的快餐店。 (文/图记者 安春华) |
关键词:舌尖上的石家庄,深泽,西河肉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