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织女山“七夕”乞巧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杨惠玲 段国忠 杨思涵 2014-08-01 09:29:4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织女山下“七夕”乞巧

  天天站在这里“望夫”的“织女石”。

织女山下“七夕”乞巧

  水明如镜的“织女池”。

  令人称奇的“天眼石”。

织女山下“七夕”乞巧

  每到七夕,姑娘媳妇都要“穿针乞巧”。

  在灵寿县西北部寨头乡境内有一座织女山,在高山深涧之中流淌着一条七女河,当地居民也叫它天河。河西有一个牛庄村,河东有一个女庄村,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这里,并留下了一段段催人泪下的爱情传说。织女山也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情山”。

  牛庄女庄的爱情传说

  “很久很久之前,我们村有个放牛的小伙子家里很穷,后来与天上的仙女成亲了,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灵寿县寨头乡牛庄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曾经,牛庄被称为牛郎庄,女庄被称为织女庄,后来人们将村名简化,就叫成了牛庄、女庄。两个村都世代相传,牛郎织女的传说就起源于这里。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经常受到哥嫂的虐待,白天放牛割草,晚上睡在牛棚里,只能与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给他出了一个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天池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石头后面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当王母娘娘得知女儿在人间与凡人生下一儿一女后,恼羞成怒,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牛郎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这时老牛让牛郎将自己杀死,然后用牛皮做双皮靴,穿上它便可追回织女。牛郎忍痛杀死神牛,穿上牛皮做成的皮靴,担上一双儿女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的时候,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下头上的金簪划了一道天河。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日久,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相传,每逢这一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天河上为牛郎织女搭起一座相会的鹊桥。

  70岁的牛庄村民白加利收集整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已经30多年了。小的时候,他就天天听村里的老人们讲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今天记一点,明天记一点,日积月累,也就成了当地对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最多的人。“传说,牛郎织女难以忍受相思之苦,一次见面时两人商量逃回人间。不久两人分别从天上的天河两岸落到人间,牛郎落到了我们牛庄这一带,织女落到了女庄那一片儿。王母娘娘见牛郎织女相聚在一起,又赶忙从头上拔出金簪将天上的天河划到了人间,可怜牛郎织女又开始了隔河相望的日子。后来织女被带回天上,牛郎因相思而死。为纪念牛郎织女,我们就把这条河叫天河,把天河东西两岸的村庄改名为织女庄、牛郎庄。”白加利接着讲到,因为王母娘娘拔出的金簪子上带有头油,划河时将头油带进了天河,因此河水里不时有油花泛出,“所以这条天河也叫七油河。”

  现在,牛庄和女庄之间的天河仍在汩汩流淌,默默诉说着牛郎和织女动人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留下的“遗迹”

  作为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起源地,寨头乡现在还保存有与传说相对应的村庄与地理景观,比如牛庄和女庄,织女池、天河、王母观、天眼石、七女连潭等等。

  从牛庄、女庄中间的天河顺河而上,有一个村庄名叫七油沟,也叫七女沟村。灵寿县文化馆的杨勇介绍,传说王母娘娘上王母观山从此路过,掉下几滴鲜血,每滴血形成一个仙女,每个仙女又形成了一个村庄,因此得名七女沟。“这里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七女沟,七女沟,一个仙女一条沟。七女门前都走过,然后才到王母楼。’”

  “王母楼指的就是前面的王母观山,山顶上有座庙叫王母庙,里面供奉着王母娘娘。”杨勇说,王母观山是平山与灵寿的界山,也叫天台山,阳面属于平山县,阴面属于灵寿县,因山顶建有王母观而得名。据传,这座山曾是王母娘娘修炼的道场。

  再往里走就是织女山了。在织女山上,有一个水池,水明如镜,清澈见底,人称“织女池”,相传是织女跟牛郎成亲以后洗澡用的池塘,池塘清澈见底,池底有五彩斑斓的山石。

  让人惊奇的是在“织女池”旁边,有一块巨石巍然而立,石面光滑如缎,生着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人称“天眼石”。相传,这块石头乃专职护卫七仙女洗浴的天神所化。因为他在牛郎出现的那一刻打了一个盹儿,当他醒来的时候,牛郎与七仙女早已情投意合。王母娘娘闻讯大怒,罚他守在池旁,终日不能闭眼。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眼石”。

  此外,织女山上还有一块“织女石”,是一块自然形成的岩石,其形态犹如一个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在此等候自己的男人归来。相传每天晚上织女做好饭以后,就站在这个位置呼唤自己的夫君回家吃饭,久而久之形成了形似妇女的自然岩石。

  “七女连潭”是大大小小连在一起的七个池塘,相传是七仙女下凡路过此地,看到这里溪水潺潺,风景秀丽,犹如人间仙境,正好是七个池塘,于是七姐妹就在此洗浴嬉戏,后来被人们称为“七女连潭”。

  七夕节俗入“非遗”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中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南北朝时,南朝梁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里就有这么一段记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而关于七夕节民间习俗的形成,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即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在灵寿寨头乡,“七夕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都要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以祭祀、乞巧、庙会、秧歌、武术、吃巧果、讲故事等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纪念形式,对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进行传颂。

  每年七月初七,人们便不约而同来到牛庄、女庄、七女沟,游览饮牛井、七女河、织女山、织女池、天眼石。他们观看扭秧歌、唱大戏等民间艺术表演,晚上摆瓜果、望双星、做巧果、吃饺子,在七女河边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年轻男女互换定情信物,举行乞爱、乞婚、乞寿、求子等一系列的乞巧活动,祭祀牛郎织女。特别是姑娘媳妇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祈求祷告,盼望织女把心灵手巧的活计传授给自己,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而乞巧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盆水浮针乞巧、种生乞巧、蛛网乞巧、穿针乞巧。最有意思的是穿针乞巧,所穿之针是汉代的七孔针、元代的九尾针,这些针比普通的针多几个针眼,增加了穿针的难度,用丝、线等物穿过针眼,谁先穿完就被称为心灵手巧的“巧女”,落后的便是“输巧”。

  2009年6月,织女山“七夕节”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寿寨头乡也成为我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随着我国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灵寿织女山七夕节以其特有的内涵,传颂着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传颂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人间佳话。

  明天就是传统的七夕节,相传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这个美丽浪漫的爱情传说,感动着无数有情人。而在千年古县灵寿,就有着神奇的牛郎村和织女村以及自古流传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每年的七夕节,村民们都聚集在一起做巧果、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姑娘媳妇们穿针乞巧。2009年,织女山“七夕节”被列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成为我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

  (记者 杨惠玲 通讯员 段国忠 实习生杨思涵/文 记者 张晓峰/图)

关键词:七夕节,织女山,灵寿

责任编辑:郄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