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冀忆·乡愁

三省通衢土门关

来源: 石家庄日报 作者:康志静 田原 2014-06-11 13:53: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西土门西阁东立面

  西土门东阁散落在民房台基上的匾额

  古驿道穿土门关而过,岁月留下的车辙印痕,记录着遥远的历史。

  土门关,又称井陉口,位于鹿泉市(原获鹿县)东、西土门村,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井陉东口,地势险要,壁陡沟深,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连接晋冀的咽喉要道,因关口两侧有土岸陡立如削而得名。苏轼诗句“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中的“土门”即指的“土门关”。早在战国时代,这里即是著名的军防要地,秦代辟为官道,进行了修整,至明代仍有武官驻守。

  在原获鹿县(即今鹿泉市)西五里处,南海螺、北抱犊两山之间,夹一东西狭长的村落名“土门村”,由于太平河由南北下,自村中横穿,村落依地理位置自然分割成了东土门、西土门两村。两村落地势较低,南依307国道。由东土门东口入村,初始便如跌入谷底,道路两旁土墙断崖高立,灌木荆棘满坡,给人以古幽之感。

  东土门、西土门即历史上著名的土门关。《唐书》地理志云“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获鹿县志》卷末补遗载“井陉口考古井陉口有二:一在井陉固关,一在县境土门关”,关隘载“土门关,在县西五里。汉之井陉口即今土门村”。

  土门关是著名的“太行八径”之第五陉之东口,地势险要,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古人称为“三省通衢”、“晋陕通衢”,曾是历代兵家争雄的古战场。战国至秦均属兵防要地,从秦开始,土门关就已经筑有雄伟的关城。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戍。至明代仍有武官驻守,居民多系军人后裔。清代以后,居民逐渐增加,遂以太平河为界,分为土门东牌、西牌。民国初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太平河以东的称东土门,太平河以西的称西土门。

  兵家必争之重地

  土门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获鹿县志》初建土门西阁记载:“土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自秦汉至元、明、清、民国,有志记载在土门关发生的战争有17次之多。翻阅历史,有很多历史事件也都与土门关息息相关。

  公元前229年,秦使王翦伐赵,下井陉口灭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密丧不发,其尸车经石邑土门关返咸阳。

  唐天宝15年,郭子仪曾出土门关定河北。

  晋奉军阀混战时,晋军也曾在土门关修筑工事,今遗迹尚存。

  尽管众多的历史事件与土门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在鹿泉县志记载与土门关联系最多的当属韩信;真正使土门关名扬天下、永垂青史的,当属在这里发生的著名战役“背水之战”。韩信破赵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西到今井陉微水、东到获鹿县城其间约三十华里的范围之内。司马迁的《史记》中这样记录“背水之战”:“……信使人间始,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韩信,由此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背水之战。

  古驿道穿关而过

  土门关现存三座阁楼,即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阁、西土门西阁,三者的建筑形制、保存状况基本相同。承载着历史印痕的古驿道,从阁楼下经过,蜿蜒前行,断断续续有所保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东土门西阁下还残留有古驿道50多米。据村中老人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中道路还基本保持原貌,都是石砌路面,磨光的车辙痕随处可见。后因街道拓宽和房屋建设,古驿道石块被不断起出,直至在街道硬化中被水泥覆盖。

  西土门东阁下的古驿道目前保存较为完整,从阁楼券拱洞门中穿过,向村外延伸约60余米,一直到太平河边。石砌的路面走上去很平滑,石块与石块之间接合紧密,入地很深。据曾经起过路面的老人讲,石块的铺设都是以竖面入地,保证道路使用中不会因石块的厚度不够而磨穿。石头的顶面踏磨成蘑菇状,车辙沟就像一条开凿的小河,只是缺少了斧凿的印痕,光滑明亮清晰可见。向村内延伸的约150余米路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保存完好,后因街道硬化被水泥覆盖。

  《获鹿县志》记载,获鹿境内的东西古道为河北中南部横跨太行山区的一条重要通道,西周时期发展成大道,称“燕赵通衢”。春秋战国时期,此道始自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通过井陉口(今土门村一带),经今获鹿县境至鲜虞(今正定)。秦汉时期,该道纳入了全国驰道网,西始太原郡东行越井陉入今获鹿县境直抵东垣与南北驰道接通。当时除对井陉关至东垣的道路进行修整外,还修通了井陉关至石邑的道路,从而在获鹿县境及东部地区形成井陉关至东垣、东垣至石邑、石邑至井陉关的三角形结构,获鹿因此成为当时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隋开皇年间,井陉关至东垣的道路逐渐废弛,东西古道由土门村经今获鹿县治向东南至石邑延伸。宋开宝六年,石邑并入获鹿,古道由获鹿县直通往真定与南北古道交汇。明清时期,该道铺舍很多,县署西侧设镇宁驿、鹿泉递运所,西从井陉入境,经西杨庄、西胡申、白家窑(今白鹿泉村)、土门铺、获鹿县城、赵寨铺、十里铺、岳村铺、安舍铺、赵陵铺向东入正定县境。光绪二年后,该道驿铺逐渐废弛。这条东西古道为日后石太公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土门关与名人

  “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这是大诗人苏轼眼中的土门关。

  唐安史之乱时,叛军入河北境,河北二十多个郡投降,唯有颜真卿在平原郡率军民抗击,杀叛将段子光等,并派人投书其堂兄颜杲卿在常山郡抗敌。颜杲卿接信后,飞奔土门关,将土门叛将李钦凑(安禄山之干儿子)斩首于邮舍,并联络十五郡起兵打击,又派儿子颜季明守土门关。后来,史思明大军进河北围常山郡,颜杲卿被捕,其子也在土门被捕,父子坚贞不屈,季明被杀,杲卿被押到洛阳凌迟。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颜杲卿父子迟迟得不到褒奖,颜真卿向皇上哭诉才得以旌表,于是在悲愤中书写下《祭侄文稿》。文稿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激愤、充满了真情,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精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唐代土门村的崔行功文才出众,被中书侍郎唐俭招为女婿,贞观初年参与魏徵主持的《四部全书》的编撰,贞观十五年撰《文思博要》,贞观二十年编撰《晋书》,高宗时官至吏部郎中,后任兰台侍郎,与李怀俨同为朝廷两大手笔,著作颇丰。

  金元大诗人元好问,金亡不仕,定居土门村,抚育了元代杂剧家白朴,教育出元代翰林学士、工部尚书王思廉。1223年,蒙古军攻破汴京,元好问被俘,囚禁于山东聊城,四年后回故乡致力于史书的编撰。1250年,元好问来到鹿泉,定居吕氏园,走遍宁州山水,在封龙山、龙泉寺都留下了诗文。1257年,元好问病逝于白鹿泉,灵柩被运回山西故里安葬,墓志铭对其居住鹿泉七年、猝于鹿泉均有详细记载。

  此外,历代以书诗歌颂土门关和韩信庙的名人数不胜数,如:唐代大诗人韩诩,北宋才子韩琦,宋末理学家刘因,明世宗时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乔宇,明万历进士孙化龙等。

  站在土门关下,只见风蚀的残碑,像一位孤独的守关老人,向我们诉说着岁月的过往;磨光的青石路和饱受车轮碾压的深深车辙,记录了岁月的蹉跎与沧桑。恍惚间,似乎听到叮叮当当的驼铃声由远及近,又似由近及远,悠远绵长;梦境中,似乎看到承载了始皇灵柩的马车,掩护在逶迤的车队中,疾驰而过。曾几何时,远处背水之战的厮杀声和着近处太平河水的轰鸣声,震天撼地;曾几何时,书法家颜真卿含泪挥毫写下如泣如诉的“祭侄文稿”……

  览古阅今两千载,土门关留住了无数岁月之痕,直到20世纪初,土门关旁修建了石太铁路,后又修建了石太公路,土门关交通要道的地位逐渐消弭。但巍峨高耸的关楼、残存的古驿道和荒草湮没的韩信庙,还在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辉煌。

  (康志静田原/文康志静/图)

关键词:土门关,鹿泉市,古驿道

责任编辑:席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