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之旅 钱钟书故居静思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是小说《围城》中的经典之句。 因为《围城》,三月的一天,我专程去无锡拜访钱钟书先生的故居。 我站在新街巷30号钱钟书故居大门前。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建筑,白墙青瓦,屋顶飞檐,门楣上有块匾额,上书“钱钟书故居”五字,简洁朴素。大门两边有一砖刻对联:“文采传希白,雄风劲射潮”,由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所撰。“希白”乃吴越王钱镠的重孙、北宋文学家钱易的儿子。“射潮”二字,典出苏东坡《八月十五日看潮》中的“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之句。此联既称颂了钱氏祖先钱易的文采武略,又显示了撰书者的超群之才、浩然之气。 始入门内,是一道玄关,玄关前是先生的一座半身雕像,和蔼可亲。旁书一副对联:“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上网查了一下,此联出自元好问诗《眼中》,“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钱钟书自号“槐聚”,即出于此。 往里徐行,是一天井,面积不大,左右各立绿叶葱葱的小树,正面一间大厅,正上方一块匾额:绳武堂。展板上说明是典出《诗经大雅下武》里的“绳其祖武”,意为遵循先祖足迹。庭柱上书一副抱柱楹联,系南通状元张镠所撰书,联曰:金匾抽书,有太史子;泰山耸桂,若颍川君。据说,钱钟书周岁时“抓周”,既未抓玩具,也未抓瓜果食品,竟抓了一本书。其父为之取名钟书。张镠许是察觉到钱家祖孙三代文气之盛志向之高,故有此联,以寄厚望。由先生“抓周”,我想到了沈从文先生,据说也是因为相同的“抓周”而就此“从文”。这两位带着书香降临人世的先生,无独有偶地共同选择了这条无意识选择的路,并无独有偶地一起看清了人世。他们也选择了各自不同的写作方向;沈从文先生不理会现实的黑暗,极力歌颂真善美;钱钟书先生则选择直面黑暗的世界,尽其所能抨击社会的弊端。而最终两人的目的又汇在了一起,那便是对新世界的希望。 院子左边,被隔成了几个互通的小间,里面是详细的资料陈列:生平事记、各个时期的照片,主要著作:《围城》、《写在人生边上》、《人、善、鬼》、《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边走边看,遥想着钱先生儒雅淡然的一生,不由想到先生前生的几件趣事。 1991年,全国有18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别人告诉他会有很多的酬金以及曝光率。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的新作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对所谓的“钱学”热,他认为“吹捧多于研究”、“由于吹捧,人物可成厌物”。一位英国女士打电话说非常喜欢他写的文章,想到家中拜见作者。他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院子右边的一间,是先生的卧室。靠窗的书桌、洗漱用品一一静立。据说钱钟书在16岁时被父亲在此责打,从此开窍,并一鸣惊人。19岁时,先生报考清华大学,尽管数学只考了十几分,但国文和英文考得特别好,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慧眼识珠,破格录取了他。在清华,先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展。他经常去图书馆读书,扬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他有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天赋,被当时的外文系教授吴宓所看好,称他为“人中之龙”。也是在清华,先生结识了他的同乡才女杨绛,两人清华毕业后喜结连理。 后园西北角有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故名曰“梅花书屋”。在东侧有三间房,最东一间为家祠,其余两间乃钱基博教授寒暑假回家期间讲学之所,名为“后东塾”。钱钟书少年时期常和几位堂兄在此读书、听讲、习字、作文。钱钟书曾以此私塾为名写过一部散文集《后东塾读书记》。 我突然想到多年前为先生旧居的拆和留,在无锡曾有过争论。庆幸的是,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多无锡人的认同,先生故居最终得以保留。 一座城市总是有它特定的历史积淀,有它自身的文化血脉。文化体现了城市的历史和个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
关键词:无锡,旅游,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