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秦皇古道
井陉境内的秦皇古道,有着太多、太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慕名已久。虽然,可以通过关于秦皇古道众多的文字、图片资料,追怀历史深处,发思古之幽情,然而,任凭再多的资料,也替代不了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条古驿道,全长约100公里,是燕赵通向秦晋的交通要冲。秦始皇统一之后,将此处辟为驰道。如今是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并称的三大古道之一,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发挥过重大作用。据联合国世界遗产调查员亨利·克利尔考证,这条古道的建成,比罗马古道还早100多年。 古驿道穿越两千多年风雨沧桑,过往车辆长年辗轧,青石路面出现了深深的辙痕。车辙越来越深,不便车辆通行时,便由工匠将路面凿平,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里,这样经多次往复,古道深深凹陷成槽形。站在东天门洞里,可以看到关楼的条石垒砌在山石上,而现有古道已经向下凿了近2米的石基。据考证,辙痕的间距,与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战车轨距相同,因而可以断定,是秦实行“车同轨”制度后留下来的。目睹这深深的辙痕,遥想当年,这里作为翻越太行山东西的主要通道,车水马龙,商旅往来的繁忙景象,车辚辚、马萧萧的行伍行进,以及金戈铁马、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不禁感慨万千。 让时光穿越到两千多年的秦代。秦始皇49岁东巡途中,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广宗境内)。赵高与李斯合谋,载着秦始皇尸体,本来可以选择最近路线,由沙丘经巨鹿、邯郸、上党、河东,到达都城咸阳;然而他们却绕道恒山,过井陉关,到太原北上雁门,西行云中进入九原,最后从九原直道,经甘泉返回咸阳,耗时三个多月。他们之所以不直接向西回咸阳,而绕了这么大弯子到九原,则是为了一个不可告人的重大阴谋。因为“上使外将兵”(语出《史记·陈涉世家》),公子扶苏时在边地九原,而赵、李阴谋北上,就是矫诏逼扶苏自杀,除去最强硬的政治对手,然后扶持小儿胡亥继位。这个阴谋终于得逞,“改写”了秦朝历史走向。 井陉关,是著名的“太行八陉”之一。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就是可以穿越太行山的8条天然通道。陉口一般设有关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伐赵之战,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公元756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以及公元1900年,清将刘光才抵抗八国联军的庚子大战,都发生在这里。自然,成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由来之地,也就非此莫属了。 秦皇古驿道旁,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三间石砌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立鄙守路”四字。这便是“驿道”之所以得名了。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道光年间《平安州东路修治石道碑》碑文可证。如此年代的驿站,与秦皇古道相比,那是太年轻了,然而这样的驿站,全国也仅存两处。“立鄙守路”似乎很难读懂,据专家考证,出自《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即栽树成行,标明道路,途中设馆舍,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这是周朝就已制定的交通法规。“鄙,距国(都)五百里”,边鄙,即有人居住的偏远乡村。在远离大城市的交通要道旁,设站接待过往信使和官员,大概还兼“公路站”的职能。虽然“立鄙守路”现存200年,然而,它是否与秦始皇时代井陉古道驿站有传承关系?如果是的话,那就几乎和秦皇古道一样古老了,绝非200年所能涵盖的。 绕过一个山口,一座雄关豁然在望,这就是扼守古驿道的东天门,门匾上题有“西通秦晋”四个蓝底金字。东天门分东阁、西阁,两阁相距不足50米,分别扼守两座山峰,合成一座关城,战时可以屯兵。由于位于最高处,所以两边古道坡度很陡。 这段古驿道能保留下来,是因为清末修筑了正太铁路,以及后来307国道的修建,人们才渐渐地遗忘了这条险恶、难行的路段。横贯井陉境内的307国道,基本沿袭了原秦皇古驿道走向,覆盖了古道大部。所幸的是,307国道在白王庄村附近拐了个弯,“躲”开了秦皇古驿道东天门段。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敬畏般的“躲闪”,秦皇古驿道早就不复存在了。也许拐弯绕道,是为躲避东天门一带山势的陡峭,但毕竟不经意间,留下了一段古道标本,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遗痕,供人凭吊,并感怀不已。 (张国庆) |
关键词:秦皇古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