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 新闻报道 >> 国内

浙西衢州 街巷手工“蒸”之味

来源: 《时尚旅游》 作者: 2013-08-05 09:25:3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廿八都是个古镇,有人说这里是“遗落在大山里的一个梦”,我们去廿八都并非是找梦,而是为了吃一顿豆腐。

  廿八都是个有意思的地方,以前这里是军事重镇,古时候一直有屯兵,这里也是仙霞古道上的必经之路,自古商业繁华,客栈林立,是江浙去福建广东的必经之路。这里四方人口聚集,有141个姓氏,一个小小的镇子上,有13种各地方言,为了交流,当地人又创出一种“廿八都官话”。

  除了官话,美食也是这里的通行证。

  江山市旅游局副局长何日行的老家在廿八都,他的父亲就是当地做豆腐的高手,他从小每日看父亲做豆腐,对廿八都的豆腐情有独钟。在镇子上的一家名为兴隆斋的乡村菜馆,他特别向我们推荐风炉豆腐。

  傅金华是这家餐厅的老板,他说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专门吃这里的豆腐。

  按照他们的说法,廿八都豆腐所有的秘密都在于水好。枫江是穿越古镇的一条河,河水清冽,河边有一个废弃的油坊,水车还在吱吱呀呀的转动,何日行小时候还经常走路去油坊榨油。豆腐上桌,下面放着生着炭火的风炉,豆腐一直在小锅里咕嘟冒泡,吃一口,鲜嫩,算是“无味之味”的上品。我走南闯北吃过不少有名的豆腐,吃到这里的豆腐还是会有莫名的感动。

  傅金华还向我们推荐了一款当地特色的小吃:铜锣糕。在传统上,这也是每年过年家家户户制作的小吃,如今,镇子上有不少以卖铜锣糕为生的人,小吃已经成为旅游的一部分。

  在一家专门做铜锣糕的小店,密密麻麻蒸好的铜锣糕如同一片向日葵。糕是绿色的,原因是在米中掺杂了艾叶,细细吃的时候会有艾叶的清香。除了艾叶,还会假日糖水、茶油、山药,把米糕放在粽叶里蒸熟,一个个状如铜锣。当地人的吃法是蒸着吃或者煎着吃,我更中意后者,软糯香甜,其中带着一点艾叶的清香。

  久闻常山贡面之名,到了衢州我最惦记的是寻找一处最传统制作贡面的作坊。贡面当地人称“索面”,又名长寿面,历史久远。相传宋朝太祖皇帝赵匡胤喜食此面,传旨年年进贡,“贡面”因此而名。

  做面是辛苦活,完全手工只能。整个工艺复杂而讲究,宛如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一般人很难掌握这项技艺。一大坨面团经过揉粉、开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晾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十八九个小时方成。

  徐文生做面30余年,其面面头薄、面质好、下锅后不糊汤。这门手艺要靠悟性,悟性好的3个月能出师,悟性不行6年也做不出像样的面条。老徐腿脚有疾,现又患坐骨神经痛,已吃不消这样的劳动。他长叹道:“没年轻人愿意学,我手上的活儿怕是要失传了!”做贡面耗时费力,产量又低,每市斤售价7块钱;整天忙碌的收入,还及不上到镇上的厂子里去打工,古镇上原先30多个加工户只剩了不到10户——这便是手工艺在工业化时代面临的现实困境。老徐的老伴给我们每人做了一碗面,清水下面,在旁边的碗里放入山茶油、猪油、酱油、盐、一点点香葱、一点点辣椒面,煮好的面放在碗里,浇上一点面汤。纯手工的面劲道,香浓,虽然家常,也能品尝到传统的香味。面的口感绝非是机器制成的面所能比拟。

  衢江作为衢州的母亲河,上承徽州文化,下接金华八婺,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三衢文化。成江鲜最有名的是长江三鲜,而衢江里的鱼鲜品种也不少,并且当地人有不同的料理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做鱼头。

  这构成了衢州名吃“三头一掌”的开头。

  衢州古老的城池还算完整,老街是这个城市的底色。衢州街头的葱花馒头。当地人喜欢辣,还可以买到辣味的馒头。这是衢州农家过年的吃食,番薯花和米糕。在一个越来越快的年代,民间的小吃中暗含着一种慢,在乡间的阿公阿婆手下得以保存下来。

  胡麻饼上麻。有的小吃如果只吃到食物,而见不到制作时的场景,往往是不完整的。小吃的手工之妙都存在于现场。许多小吃的绝活都是带有浓郁的现场感。

  上麻有如魔术,所有的麻饼一起翻身。衢州的街巷里有种类繁多的小吃,都可以试试看。衢州最有名的小吃是“三头一掌”,其中之一就是这鸭头,卤好的鸭头在小摊上整齐排列。常山贡面,在面匠家里吃一碗贡面,面很劲道,加入了猪油、酱油、葱花、辣椒,吃完之后,额头一片细汗。

首页  上一页  [1]  [2] 

关键词:衢州,长江,古镇

责任编辑:崔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