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来远堡四百年历史文化研讨 重塑古堡辉煌
长城网张家口6月25日电(李宏 郭志娜)6月25日上午,在张家口市上下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之际,“纪念来远堡肇建四百年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大境门举行。这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借大讨论活动的东风,通过研讨会的形式,追述昔日历史、挖掘深厚文化、集纳各方智慧、重塑古堡辉煌,助推桥西文化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努力将桥西旅游打造成为全市的“金字招牌”,为提升张家口知名度、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次研讨会是由张家口市委宣传部主办,由桥西区委、区政府、张家口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高规格研讨会。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市领导有:市委常委、市宣传部长赵占华,市政协副主席荷兰,以及各市直部门领导和桥西区领导、专家学者。研讨会在桥西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任桓的主持下顺利召开,会上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赵占华部长作重要讲话。 通过这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以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层次地探讨,科学阐释论证了来远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论证了来远堡与张家口堡、与大境门以及张家口市发展变化的真实历史文脉。这次研讨会将会对打造“大好河山张家口”这一城市形象品牌,塑造张家口在全国的认知度和吸引力,使“大好河山张家口”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后,参加研讨会的领导和学者一起在大境门前合影留念。 据悉,这次研讨会后,桥西区将把各位专家学者的论文汇编成册。 相关链接: 张家口来远堡肇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今年是来远堡的四百岁生日。来远堡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北,与大境门,小境门(西境门),张家口堡组成张家口大境门关,并成为相互依托的防御体系,至今以有五百余年历史。和张家口堡子里一样是中国大城市市区中难得一见的明代建筑群。 说来远堡的肇建,要从张家口堡说起。宣德四年(1429),随着张家口堡的建成,堡城周边一带的民间贸易就渐渐开展起来了。最初,这种贸易仅限于当地百姓和驻军生产、生活物品交易。随着游牧部落对内地商品的极度需求,张家口堡周边又渐渐兴起了民族间贸易的市场。在文献和民间口耳相传的记忆中,张家口堡周边市场的轮廓还很清晰。如“张家口市堡,明宣德四年筑,城外有池,明季为互市之所”;“堡人习与虏市,远商辐辏其间”;一些史料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张家市口”和“张家市”的记载;张家口堡东城墙外是形成于成化年间的“武城街”市场;清水河西岸今展览馆路一带旧名“大河套市场”,民间年间叫“杂八地”;堡西今桥西西坝岗河谷一带设立过马桥,“马桥街”的名称一直保留到了民国初期;堡南南营房和光中路一带叫“小市”;堡北至善街以北叫“北市场”,“北市场”的名称一直到民国末期还在使用。张家口堡周边的这些市场,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所以市场很不规范,交易时间、交易地点、交易方式、交易人群常无定数。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新到任的宣府镇巡抚汪道亨“行边,阅关塞”,见张家口堡北部“两山对峙,……崖奔壑斗”,不禁惊叹:“上谷延袤千三百里,未有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当听取了地方官员关于张家口互市“敌来市即率我吏士商民,裹粮北向而遇合之,蕃汉错趾,贸易有无,绵蕞野处,市罢各散”的管理汇报后,认为“山川之险,险与敌共”,“慢藏乃尔”,“边事日寙”,市不“可恃”。为此,决心“振其弊”,加强防御体系建设,“缮葺”贸易城堡。于是,一份关乎张家口互市贸易发展的奏折递到了朝堂之上。奏折很快得到了批准,工程当即破土动工。此工程加固了长城,修筑了横跨清水河的长城水关,构建了一座专门的贸易城堡。城堡落成后,为炫耀“皇灵远荡,声教远敷”,宾客“至此如归”,汪道亨将堡命名为“来远堡”。 来远堡周长二里有余,城墙高三丈五尺,下以条石为基,四角各建成楼一座。堡开南、北、西三门,东临清水河,在河畔筑堤建坝,并在河中设水栅,形成完备的防卫屏障。堡内建有公署、营房、观市厅、司税房等,还建有八角亭一座,市井整齐。来远堡建筑平战兼顾,战争时期可固守,和平时期可互市。来远堡建成时,正值明廷与蒙古鞑靼部俺答汗之间实行“茶马互市”的和平时期,于是它便成了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 回顾历史,来远堡历四百年风风雨雨,跨越了明清两个朝代和民国时期,与张家口休戚与共,与张家口人同当寒暑,为张家口后来的形成、发张埋下了伏笔。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如果没有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的小境门和来远堡,就可能没有清顺治元年(1644年)的大境门。如果没有大境门,张家口堡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城堡。因此,对于张家口这座城市来说,四百年前来远堡的肇建不但对这座城市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张家口人值得纪念的一件历史大事。 |
关键词:张家口,古堡,大境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