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问茶:一杯茶的禅意人生(组图)
美器兔毫 以凤凰山为起点,沿着建溪支流南浦溪上朔十几里路,就到了一个叫水吉的小镇。水吉属于建阳,历史上建阳是一个文化昌盛之地,考亭书院是朱熹晚年讲学之地,朱熹在这里建立了“考亭学派”。历史上和建阳有关系的著名人物还有宋代著名法医宋慈等人。建阳还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刻版印刷中心,再有就是著名的“兔毫盏”了。 兔毫盏也称“建盏”,是因为兔毫盏的窑场在建州辖地的缘故。建窑坐落在水吉镇后井和池中村一带,窑场分布在芦花坪、牛皮仑(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门和营长乾(又名社长埂,包括园头坑)等处,总面积约12.6万平方米。 北苑茶的制法现在已经失传,同样北苑茶的喝法也失传了。根据文史资料揣摩,北苑茶的喝法是一种细致而奢靡的茶道,它的工具就十分奢华,是所谓“玉水注、黄金碾、细绢筛、兔毫盏”。宋人喝茶先要用黄金做的碾子将茶饼碾碎,然后再用细绢做的筛子筛过,筛过的茶末倒在兔毫盏里,然后用碧玉水瓶的沸水冲入,白色的茶沫泛起,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君臣比较谁的图案最为美丽谁就是今天的赢家。范仲淹一句“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将宋人们斗茶时的盛况抒写的淋漓尽致。在武夷山的茶博园里有现代雕塑家做的一组雕塑,把宋代斗茶的场面再现了出来,表现的就是“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千手指”的瞬间。 中国的饮茶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唐以来品茗就十分盛行,入宋以后,品茗演变为斗茶,成为比唐代煮茶更为细腻奢靡的品茗艺术。斗茶讲究生活情趣,追求喝茶意境。宋代宫内喜好,宋徽宗常与王公贵族和臣僚们“斗茶”,上行下效,迅速风靡全国。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以及苏东坡、范仲淹等一批文人雅士的诗文中,都把“斗茶”描写得维妙维肖,无形中对“斗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贵族皇室、公子哥儿,或是布衣之家、平头百姓,无不以“斗茶”为日常生活的一项乐事。 《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样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所谓“茶色白”是指茶的泡沫是洁白的,在黑色的茶碗里就十分醒目。宋徽宗也在《大观茶论》中赞美兔毫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彩色也”。兔毫盏为宋徽宗及臣子文人们喜爱,是因为兔毫盏盏内外变幻莫测的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纹样美不胜收,这纹样的产生一是依靠釉料配方的变化,同时又依托窑内烧成温度与气氛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纹理,往往在意料之外,如同“鬼斧神工”,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兔毫盏器形以碗(盏)为主,兼有少量灯盏、钵、高足杯、罐、瓶等;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坚硬,胎色灰黑;釉汁肥厚,胎釉结合致密。建窑因而成为建窑系黑釉瓷器的命名窑场。 建窑兔毫盏是斗茶最好的器皿,所以因为北苑茶,又有了兔毫盏。奇妙的是一个茶,一个盏,相距太近,都在建溪的支流上,只有当你亲自沿那碧水环绕一路寻去的时候,你才会感叹什么叫人杰地灵了。茶依盏显,盏为茶贵,北苑茶和兔毫盏就这样并肩进入了中国茶历史的殿堂。 更多资讯 ●参观水吉古窑址后,可以前往武夷山了。因为顺着福建茶历史的脉络来走,先是宋代北苑团茶的天下,然后才是明朝散茶时代的开始。
|
关键词:武夷山|大红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