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正能量充沛灵魂充实的国度(图)
如今,旅游业仍然是古巴最赚钱以及赚钱最快的行当,拜近两年出台的“开放政策”所赐,好似每个城市、每条街上都比肩而立着数家挂有蓝色“工”字标识的家庭旅馆,每一家的屋前或阳台上都放着一两把摇椅,摇椅上或早或晚会出现一位叫“胡里奥”的小老板,等着帮你实现来古巴的每个心愿。 古巴的经济学家坚持对媒体表态说:“我们不是在搞改革开放,而是经济模式的更新。”我不知道二者的区别何在,不过每当看到古巴老百姓脸上那充满期待的笑容,总感觉似曾相识,那完全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练摊儿”、“下海”的街头小贩的摸样。他们对政府、政策的抱怨,在我们听来多半有点小儿科,同时也不禁想起,不过就在数年之前,我们也曾经这么小儿科来着。 我以为,人生的幸福,就在于还保留着一丝较真儿的兴致,那说明你对未来还有所期待。如今,古巴人羡慕中国人手头有足够的“活钱”,中国人则羡慕古巴人有从生到死,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体育……的全套免费福利,还有敦亲睦邻的温暖人情。 古巴每年的财政支出,有一半以上是用于教育和全民免费医疗这两项“社会主义福利”,古巴的医疗在世界上的声望一直很好。胡里奥工作的地方是哈瓦那的一家普通诊所,相当于中国的社区医院,有很多个专科,有化验室,X光室、超声波室等,不过没有住院部,胡里奥说很多医疗设备是中国援助的。古巴的医疗体系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最低一层是家庭医生诊所,每120-150个家庭有一名家庭医生及至少一名护士,小病就由家庭医生就近治疗,严重的由家庭医生提供证明,进入第二层——综合诊所,第三层就是有住院部的二级、三级医院。我曾在路上对哈瓦那的“市立医院”有过惊鸿一瞥:前立面俨然是帕拉迪奥经典的罗马建筑设计,那种堂皇,绝对堪当国家博物馆的重任;粗壮的大理石立柱,让人想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门口有宽敞的停车空间,不过没有几辆车,就诊的人不多,其中也没有几个是开得起汽车的。古巴每千人拥有5.3名医生,而刚被奥巴马的医改搞得全国上下沸沸扬扬的美国,每千人只有2.7名医生。古巴的多项重要公共健康指数始终保持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公民平均寿命78岁,居拉美地区之首。 但是古巴人也有一句闲话:“在古巴,做一个心脏移植手术比得到一片阿司匹林容易,得到一个大学文凭比得到一支圆珠笔容易。”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胡里奥医生要白天忙着开刀,晚上忙着开店。和古巴的律师、技术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一样,他的手头也总是缺少那么几个活钱。 作为一个生于70年代的人,我对古巴心仪已久,有着特别的念想。对我来说,这个加勒比海岛不尽然是一个“旅行目的地”,甚至不尽然是一个“国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某些能带回少年时代共鸣的心弦频率。当我们这代人跌跌撞撞地在水泥丛林里奋斗过一阵,摸爬滚打地成长了一段之后,古巴,似乎成了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生活路径、搜寻某种平衡感的入口。古巴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毅然抛却的过去;它的未来,又可能是我们的现在。它的存在本身,似乎还代表了一种价值感的回忆,代表了我们对某种“历史潮汐”的期待和好奇,我们想要知道,自己曾经抛却的是不是太多?是不是抛却得太早? 撰文、图片/郭子鹰 |
关键词:古巴|哈瓦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