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文旅频道 >> 精彩旅游 >> 编辑推荐

亲密接触西沙:那片美得癫狂的梦境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作者: 2013-04-15 14:41:3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在这些与世隔绝的海岛上,渔民们白天与大海作伴,夜晚与星月相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简单、枯燥而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太阳再次升起,美丽的西沙映入眼帘,海面深邃、幽蓝,顷刻间,金色的阳光遍满海面,海水变成了碧绿色。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很多近海渔场环境恶化、过度捕捞,早已无鱼可捞,海南也不例外,近海渔业资源几近枯竭,于是把大海当做粮仓的渔民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海域——西沙就是其中之一。

  孤独的渔船和渔民

  西沙的很多岛屿上,都有常年驻守的渔民,每个岛上多则数十人,少则三、四人。他们每次出海驻岛作业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一年半载,甚至更久。岛上没有任何淡水资源,多靠补给船定期运送,即使是路过的渔船,也都会适时停靠,送给他们一些淡水和食品,这已经成为渔民们世代相传的生活习惯。岛上还有很多用来存放雨水的大塑料桶,但雨水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洗衣和洗澡——在岛上,每一滴淡水都弥足珍贵。

  在这些与世隔绝的海岛上,渔民们白天与大海作伴,夜晚与星月相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简单、枯燥、寂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里其实很寂寞

  每天早上涨潮时,驻岛的渔民出海,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海域进行作业,分工也不同,渔获也各不相同。在海底捡螺既危险又辛苦,需要穿上厚厚的潜水服和脚蹼,带上简易的潜水镜和呼吸管,腰间系着一个篮筐,戴上胶皮手套,拿着小铁耙,一口气潜到海底,在礁石的缝隙间寻找海螺。水下作业时间不能太长,水性好的渔民可以在海底连续作业几分钟,但身体长期遭受海水的压力和浸泡,是常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

  捕捞上来的螺、鱼、贝等,进行分类后存放在塑料框里,泡在海水中养殖,不时会有大型渔船前来收购。

  渔船主要通过灯光、拖网和钩捕捕鱼。拖网又分为“对拖”和“单拖”,“对拖”是两艘船各拉一个网头,在大海中齐头并进,等落入网中的鱼有了一定数量后,两艘船就开始慢慢合围,将鱼群完全兜在网中。“单拖”则是在船尾放一个大拖网,为了让网口张开,还要放上两个大网板,在水流的作用下,网板把网口撑开,形成一个张开口的大口袋,将鱼群纳入其中。

  而所谓钩捕,就是用鱼钩挂上小鱼作为诱饵,再通过细小的渔线把鱼钩绑在较粗的主线上——总长约2000米的主线上,有多达1200枚鱼钩。我们搭乘的渔船上有一些钩捕工具,在未到目的海域之前,我们就和船工一起把诱饵挂在鱼钩上,并整齐地堆在一只篮子里。

  打渔是他们最主要的事情

  在探鱼器广泛使用之前,渔民们捕鱼主要靠经验,一些老渔民练就了“火眼金睛”,双眼就像雷达,为了方便寻找鱼群的位置,每条渔船的桅杆顶端都设有一个座位,供观察者时刻关注周围水面的变化,如果水面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波纹,观察者便会根据经验判断鱼群的位置,然后将渔船驶向鱼群所在的水域,每次下网,都能满载而归。

  “放钩!”船长突然下令作业。一个船工立马从甲板上站起来,弓着腰把一根浮竿抛到海面,随后双手麻利地往海里放线。就这样,主线被绑在上面的20个铅块带入大海,等待各种鱼儿上钩。

  半个小时后,鱼群完成了咬钩。很快,一条成人手掌大小的剥皮鱼弹着尾巴露出海面。船工放慢拉拽主线的速度,把这条不断挣扎的鱼轻松地解下来,扔进水舱。随后,船工拽拉主线的速度越来越快,等到他把浮竿收上来时,收获了12条鱼:6条小石斑鱼,还有6条其他不怎么值钱的鱼,成了船上的夜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西沙

责任编辑:张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