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古镇 今夕流转的祠堂博物馆
抚摸房前屋角的每一处纹路 辞别夏泉生,走上两侧布满祠堂的惠山直街,感觉这些青砖黛瓦的建筑仿佛也增添了不少深意。在这其间,华孝子祠毫无疑问最引人注意。这座惠山祠堂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制齐全、保全最完好的古老祠堂位于锡惠名胜区二泉庭院之东北,它始建于唐,复建于宋,明代景泰、成化、弘治、嘉靖和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屡有修缮与增减。 未进华孝子祠,先在祠堂大门前见到的,是华氏宗族用以标榜忠孝节义的纪念建筑物华氏四面牌坊。木石结构的华氏四面牌坊,四面相合为正方形,地面与四角方柱均选用了花岗岩。细看里面,平板坊上各置平身科四攒,如满天星状。支撑饰镂雕花草纹棹木,雀替上饰雕镂双龙和暗八仙纹棹木。 过了门楼,视线突然开阔。数十米深的庭院在眼前展开,水杉、桂树、桦树植于两旁。沿着石板铺就的小路前行,有小石桥,为溯源桥。桥下承泽池被溯源桥一分为二,面积虽小,却有锦鲤成群。再往前不到一米,就是大名鼎鼎的鼋池,这座古香古色的青石砌筑的小池是祠堂内最古老的实物遗存之一。鼋池呈八角形,内置有一对黄色阳山石凿制的螭首,一南一北,相向而视,南吞北吐,形体斑驳,形态夸张。 传统的今昔流转 有祠堂的地方,便有守护祠堂的祠丁,虽然现如今的惠山祠堂群内,已经再也不见祠丁们的身影,但这些祠丁们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惠山泥人。相传当年惠山祠丁逾百户,然而祠丁收入微薄,难以维持一家的生计,为了补填家用,祠丁门开始用惠山当地的黑泥制作泥人,于祭祀或庙会时出售。至此,惠山泥人世代相传。 惠山泥人最兴盛的时候,曾被作为贡品被献入清宫;几年前的惠山还有着“泥人一条街”的繁荣。如今,若不特地留意,几乎见不到泥人的踪影。几经寻访,我们终于在宝善桥以西的一间古居内,见着了以惠山泥人见长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柳成荫,17岁初中毕业便开始在这里学习泥人制作的柳成荫,已与惠山泥土相伴走过了54个年头。 在我们见到柳成荫的古居里,几名年轻人正在柳成荫的指导下进行泥人的学习和创作。这个政府牵头的文化抢救项目,已经开展了好几个年头。柳成荫和其他三位工艺大师,轮流来此教学,每人一周,“我们几个岁数都大了,即便是轮流授课,身体也有些吃不消。但是转念想想,现在若不重视它,等它要消失的时候才会追悔莫及啊。” 从古居里出来,心情未免有些沉重,经济急速发展的今日,昔日的传统就算紧攥在手心,也时常如同细沙一般加速流走。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走在古镇的道路上,虽然是祠堂群,却依旧人来人往,没有宗庙之地想象中应有的肃穆。而行人中,除却来此游玩的外地人,也不乏无锡本地人,大概每日来惠山转转也是本地老人留下的传统。 |
关键词:泥人,建筑,牌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