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赵家堡:探秘最后的大宋王城
为了躲避元兵的追杀,赵若和及其族人被迫隐姓埋名、流落异乡,这一躲就是百年之久。直到元朝泯灭,明王朝崛起,隐姓埋名的赵氏后人才得以恢复原姓。而促成此事的,竟然是一件著名的通婚案件,史称“黄氏同姓通婚案”。 赵家堡的建筑仿照汴京而建 资料记载,当时有个叫黄惠官的村民被告发与同姓通婚,按大明律例,同姓通婚有悖伦理,将被处以重刑。黄惠官的哥哥黄文官思索再三,最终将藏匿几代的《赵氏家谱》呈上公堂,证明他们其实是宋朝皇族传承的赵姓人。最终,朱元璋为保留赵家血脉,御笔一挥,不仅死罪全灭,还恩准了赵氏后人恢复原姓。 这个案子在当时引起社会上不小的轰动,一个灭国皇族竟然悄无声息地跨越了元朝,又存在于大明王朝之中。自此,赵氏后人终于可以像正常家族一样繁衍生息,为后来赵家堡的建造打下了基础。 据《赵氏家谱》记载,到了明朝嘉靖年间,赵若和的第八世孙赵淑宽善于理财,为教授其子赵范请来名师。而后赵范于隆庆五年以二甲进士及第,先后任无为州知州、磁州知州、吏部员外郎、贵州青吏司郎中、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官职,漳浦赵氏家族从此开始中兴。 东南“小汴京” 抗倭据点“完璧楼” 故乡是每一个游子的梦,赵氏子孙当然也不例外。尽管远在东南沿海,但赵氏子孙依旧思念曾经的故乡:汴京。所以,即使在最后聚居地赵家堡,他们也依照汴京的模样,建造起来一幢又一幢建筑,将乡愁寄托其中。 宋代地图记载,北宋都城汴京的中轴线两边,曾经有两个大湖,一清一浊,清的一边是杨家将的府第,浊的一边是潘仁美的府第,被称为潘杨二湖。而赵家堡在修建中,也参照潘杨二湖,建造出了两座荷花池。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向世人呈现了北宋故都汴京的繁华风采,画中的拱形州桥是当时城中的一大胜景——而在赵家堡的建造中,赵家子孙同样在莲花池中架设了一座拱形州桥,取名为“汴派桥”,就像是拱形州桥的翻版。 漳浦,东南沿海小城 在个体建筑的设置上,赵家堡也明显仿照汴京。府第西侧的佛庙旁建造的聚宝塔高5.95米,正好是汴京西侧宋铁塔现高的十分之一。赵家堡府第门前竖立着5组夹杆石,象征着古代家族崇高的地位,同时赵家堡府第的规格也跟其他府第不同,正厅飞檐上竟然还雕有云龙彩凤——封建时代龙与凤只有皇家才可以合在一起使用,而在赵家堡的建筑中竟然同时出现了龙和凤的装饰,可见历朝历代统治者对这群皇族后裔的宽容。 |
关键词:闽南|赵家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