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擦亮镇区文化品牌
原标题:“非遗+”擦亮镇区文化品牌 小榄菊花会,传统元素与菊花搭配的组合随处可见。 记者 叶志文 摄 崖口飘色已经传承了200多年,每年农历五月村里都会举行飘色巡游。 记者 叶志文 摄 醉龙舞是流传在中山地区一形态独特的舞蹈,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在社区里举行盛大巡游。 记者 叶志文 摄 6月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一场民歌民谣大赛在中山故里旅游区上演。咸水歌、百口莲山歌、东乡民谣、三乡民谣、隆都民谣……一曲曲纯朴的歌谣中,再现了中山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类似的展演中山每月都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300多项,其中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醉龙舞等被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名录。近年来,以这些非遗项目为主题的文化节在各个镇区相继开展,成为助推中山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品牌。 传承创新非遗成镇区文化节主导品牌 亭亭玉立的白鹤,或踏步,或疾走,或休憩,或嬉戏,配以悠扬的鹤歌和动人的音乐,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在不久前“2017年南朗镇飘色旅游文化节”启动巡游上,这种来自沙溪镇、名为“鹤舞”的民间艺术表演让现场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文化节次日,崖口飘色准时出游,穆桂英挂帅、水漫金山寺、杨家将……在一阵阵铜锣声中,色彩斑斓的飘色依次前进。热闹的场面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远在外地的港澳乡亲和珠三角市民也赶来一睹盛会风采。摸摸龙身、抚过罗伞、再与飘色上的色芯小朋友合个影,在飘色巡游中,那传承了多年的文化也被赋予新的使命,将中山与外界、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 据了解,崖口飘色已经传承了200多年,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村民都会组织巡游,也会应邀参加各种表演。 今年72岁的谭浩彬是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13岁开始,他就跟着村里的人学八音锣鼓,为飘色伴奏。不知不觉,他已经参加飘色巡游近60年。6月10日,在民歌民谣比赛现场助兴表演后他告诉记者,早在1988年,崖口飘色就曾参加了中山市举行的第一届万人行巡游活动。当时飘色还只有10多个版色,时隔近30年,崖口飘色不断传承和发展,如今已增加至50多个版色。 崖口飘色已经成为南朗镇的一个文化品牌。为了使该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今年该镇还举行了飘色旅游文化节,以“看飘色,赏荷花,品荔枝,吃海鲜”为主要内容,整合了10项重点文化活动,在丰富文化节的内涵、拓展文化节的外延的同时,展示伟人故里的新风貌,助力南朗翠亨旅游小镇建设。 以非遗项目为主导的文化节并非只有飘色,西区的醉龙舞也是一例。 醉龙舞是流传在中山地区一形态独特的舞蹈,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在乡村盛大巡游,吸引海内外乡亲回乡观看。为了全方位展现醉龙的文化价值,全面增强西区的文化影响力和商业竞争力,2008年该区开始举办醉龙文化节。历经七届,西区先后出版“醉龙”邮票和连环画,推出“醉龙酒”“醉龙宴”,拍摄了《醉龙》纪录片,今年西区将活动优化升级,举行了醉龙冰雕艺术展,醉龙文化品牌打得越来越响。 时代变迁特色项目传承恐后继乏人 说起六坊云龙舞,古镇人并不陌生。作为农耕时期当地祈福的民俗活动,六坊云龙舞整整有300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每年春节后的正月夜晚,六坊云龙都会举行巡游,舞龙者穿着与龙被同一色彩的服装钻进龙身里舞蹈,有只见龙在翻腾而不见舞者的奇特效果。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项目在保护传承中也注入了创新元素。2015年10月,在首届古镇灯光文化节中,一条精心打造的新六坊云龙“闪亮登场”。这条云龙不再使用烛台,改用灯珠,还加装了最新的灯光控制面板,通过程序员编写程序,配合云龙舞动的步伐,灯光作出“追逐”“发射”“敞亮”等效果,让云龙更具“精气神”。对此,年近古稀的传承人邓胜洪十分感慨:“城市升级了,人升级了,云龙舞也要升级了。” 在其他的非遗项目传承中,类似的创新并不少见。然而,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部分非遗项目无法创新或用先进的科技替代,尤其是那些依靠人来完成的内容,比如歌舞。 “浸蜜嘅凉瓜哟甜又苦,烧柴哟煮米饭成糊哦。臭塘嘅无氧哟鱼翻肚,寡佬哟三更画地图哦。”在没有任何伴奏的情况下,沙溪镇70岁的老人杨中光即兴唱起了一首自创的鹤歌,这种融合了广府粤语、石岐话和隆都口音的古老民歌,从老人的喉中飘荡而出,音韵独特,声动梁尘。 时至今天,能够像杨中光一样能演唱并创作传统鹤歌的再无他人。为了传承祖上的古老技艺,他开始为自创的鹤歌录音,并对父亲和自己创作的鹤歌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将它们绘编成册。目前,他已整理出历史人物300首和趣味鹤歌等多本曲目。 “虽然如今的年轻人对鹤歌不感兴趣,但我不希望这种艺术失传。我将所有资料整理好,可以给有兴趣的后人做参考。”杨中光说。 崖口飘色、东乡民歌、咸水歌在传承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作为老艺人谭浩彬一点也不担心飘色的传承问题,反而对八音锣鼓的传承比较忧心。“原来村里有五台八音锣鼓,现在只剩下一台了,而那些会玩的老人都渐渐去世了。”早在几年前,老人就介绍了这一情况。 他说,八音就是吹拉弹唱,每到飘色巡游都会尾随队伍伴奏,一般有8到10人,演奏锣鼓、唢呐、二胡等乐器,他主要负责敲锣和唢呐。由于会八音的人越来越少,他便和村里的几个老人利用暑假开班教学。所有课程都是免费,老人们也乐此不疲,但每次报名时有50多个孩子,学到一半就只剩下10多个了。老人无奈地说,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在现有的环境下很难改变。 记者 高薇 邓泳秋 |
关键词:飘色,传承创新,农耕时期,醉龙,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名城,文化基因,文化影响力,镇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