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旅游频道

阅读·悦读(假日云)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2016-04-23 08:01: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精读在当代成了奢侈品

因为爱看书,笔者积累了一些书籍。时不时有人过来翻翻,借走几本。时间一长,这借出去的书好似断了线的风筝,不知所终。碰上了一问,对方一拍头,啊呀早忘了,借了就放在一边,根本没看。

古有明训:书非借不能读也。可如今咋就变成书借了也不读呢?

过去,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今,书籍琳琅满目,易买易得。读书门槛降低了,读书的人应该多了吧?非也。在很多公共场合,看手机是常态,拿本书看是变态。

那么,为啥当初要借书呢?大部分借书人还是想看所借之书的,而且可能还会暗示自己:既然借了这本书就会读了它。但可惜,读书的需求很容易被追求轻松和愉悦的需求所替代,最后变成:反正书在这里,早晚会读。

所以,书籍虽不再是奢侈品,但读书本身成了奢侈行为。看一个现象就清楚了:看手机里的段子、鸡汤、八卦这种轻松不用动脑的东西,没问题,看多久也不嫌累。但靠谱的书籍呢,往往比较深刻,阅读时需要凝神聚气,需要不停思考,太累。

吊诡现象就这样出现了:书出版得越多、看的人越少。书籍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逐渐转型变成了家里的装饰品。

有种说法,将来是少数精英引领多数愚民的社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从浅薄阅读开始的,就是从书借了、买了也不读开始的。

(慕 松)

◆零散阅读不等于书本学习

在上下班的地铁上,人们常常拿起各类电子设备,游移翻阅一页页电子纸张。这种“零存整取”的“碎片化阅读”成为快节奏时代人们的阅读常态,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勉力学习的表现。

然而新媒体时代下的多元电子设备使我们的阅读似乎变得快捷方便,但也无形中让我们陷入“浅阅读”的学习假象。这种浅尝辄止的阅读过程不过是持续学习的“自我欺骗”,读一些消遣娱乐的读物尚可,但是那些能够给我们重要启迪、具有丰厚思想价值的作品在这种碎片化的浅阅读中被无形地消解。放弃传统纸质书本的深阅读,过度依赖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会弱化我们系统思考的能力,也会让修身养德的阅读蒙上功利浮躁的阴影。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这种浅尝辄止的碎片化阅读则是“浅上加浅”,所获甚微。读书如交友,阅读经典佳作犹如与人类先哲进行精神交流,需要平心静气,更需要“慢工出细活”。愿更多人重拾久违的纸本经典,透过纸墨书香,细细品咂智慧的妙味,感受知识的力量。

(王子潇)

◆不必排斥阅读新方式

台湾出版人郝明义曾写过一本书叫《越读者》。“越读”一词,意味着某种“超越界限的阅读”,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即就书籍这一载体而言。

有人却常说“非纸书不可读也,电子书没有纸书的质感”。但倘若我们以书籍形态嬗变史来反观人类的阅读史,历史上每一次的载体革命或许都会伴生着相当长的不适应期,今天我们留恋于“书香”,只不过是2000年前的祖辈怀念“竹香”、“帛香”以及更久远的祖祖辈辈缅怀“骨香”的翻版而已。虽说每一种载体的确都会带来某种独有的阅读体验,但毋庸讳言,当数字时代开启之后,相较于电子书,纸本阅读将会变成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我们不该因对纸书惯性的留恋而拒绝拥抱更加便捷的电子书。

这样看来,书名开宗明义提出的是郝明义在数字时代的阅读观:“没有越界,不成阅读,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诚哉斯言。

(宋 飞)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3日 05 版)

关键词:悦读,书香,浅阅读,碎片化,修身养德,零存整取,电子书,越读者,人民日报,纸本

责任编辑:trave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