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月饼承载更多传统记忆
年年都有中秋节,年年都要吃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苏东坡的这一佳句,颂咏的是中秋吃月饼的美味与意境。试想: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品如怡之饼,赏如玉之月,是一幅多么惬意的图画!或许,正是这种情景,这种情趣,使月饼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食。 相传月饼的制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那时制作的月饼以胡桃为主要原料,所以称之为“胡饼”。“胡饼”的称谓一直沿袭到唐代。 有一年中秋,唐明皇和杨贵妃到御花园赏月。唐明皇吃着美味的胡饼,感叹地说:“这胡饼味不错,只是名字不好听。”此时杨贵妃正入神地望着明月,听唐明皇这么一说,突然脱口而出:“何不叫月饼?”唐明皇一听,拍手道:“妙!妙!此饼如满月,好听,好听。”从此,月饼的叫法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到了宋代,月饼的制作才形成象形饼开始流行。 而今月饼已成为传统糕点,不但花色品种丰富,更注重口味和营养,饼馅有桃仁、豆沙、叉烧、瓜片、冰糖等,在制作上更为考究,使月饼色香味更加完美。但是,来自有关方面的消息说,近年来月饼的销量较前几年锐减,其重要原因是有些厂家以陈年旧馅制作新月饼,导致消费者对月饼的“可吃性”存疑。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月饼销量减少。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月饼销量锐减,都值得深思:应该怎样对待民族文化这一珍贵的无形资产,怎样对月饼这样的传统产品进行现代市场开发? 几千年来,月饼已成为吉祥、团圆的象征。我们品尝月饼,不如说是对民族悠久文化的沉醉与回味。每个民族都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表现之一就是对传统节日的珍视。正是大众的参与,使节日构成一个巨大而特殊的市场。对这种市场,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开发得好,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已成为商业的盛大节日,许多产品让人们钟情的就是质优价廉。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我们发展节日经济,应该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问题就在于,一方面,传统节日市场的开掘不够,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节日产品失去了传统风味,甚至出现了以陈年旧馅制作新月饼,以及价格被扭曲等现象。仔细思之,五千年的文化留给我们的又岂止是节日市场和产品呢?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众多的“名牌产品”,应该说也是我们今天发展的优势。 还是让月饼真的美如“酥和怡”,让我们所有的传统节日产品,都反映出我们祖宗的聪明才智和文化理念吧! |
关键词:月饼,美食,杨贵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