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河北旅游 助力绿色崛起
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培育,把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提高到3亿元,多次召开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大会,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实现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旅游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紧密围绕建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目标,按照“整体抓提升、重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景区整改提升、旅行社综合整治、旅游形象品牌塑造、重点客源市场开拓、《旅游法》宣贯等重点工作,推动全省旅游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010.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7.7%和26.6%,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预定目标,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做出积极贡献。 当前,我省正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绿色崛起之路,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这必将为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更多机遇、注入更多活力。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两环两沿”产业布局 河北环京津、沿渤海,区位和市场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特殊资源荟萃。我省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湿地、丘陵、沙漠、高原的省份,地形地貌齐全,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自然保护区6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8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长城、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清东西陵),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承德、保定、邯郸、正定、山海关)。全省有西柏坡等一大批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资源,有驰名中外的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和永年太极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2处。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旅游系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总要求,不断夯实基础、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强力推动,先后制定出台多项措施,明确了环首都、环省会、沿渤海、沿太行山的“两环两沿”旅游业发展新格局,树立了“诚义燕赵胜境河北”旅游品牌新形象,谋划推出了承德—秦皇岛—唐山省级精品旅游环线和保定“两白一山一城”、石家庄“环省会”两条市级精品旅游线路。 围绕“两环两沿”全省旅游业发展布局,我省先后编制完成了沿海、沿太行山、环省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京津冀自助旅游、河北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工业旅游、温泉旅游、购物旅游、旅游度假区发展等10个省级重点旅游规划,并引导各市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全省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围绕叫响“诚义燕赵胜境河北”这一旅游品牌,省旅游局按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齐抓,形象宣传与产品营销并重的原则,全力打造省内齐动、区域联动、内外互动的大宣传、大推介、大营销格局。 同时,全省绝大多数市和重点旅游县都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先导产业,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格局。石家庄正在加快建设省会旅游目的地城市,承德着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秦皇岛加快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张家口将旅游业列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首。 到目前,我省旅游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全省开放景区达600多家,其中4A级景区113家、5A级景区5家;星级饭店467家,其中四星级以上饭店129家;旅行社1300多家;特色旅游商品、纪念品近300种。作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业带动了全省数百万人就业,数十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充分发挥出旅游业“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为全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关键词:河北,旅游,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