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看石
去过邹城,归来后,脑子里的印记就剩下了层层叠叠、姿态各异的石头。 这些石头,2300多年前出生在凫村的孟子就曾见过。那时,孟子经常去家乡南边不远的峄山,他会依照当地人的称呼,把“峄山”唤作“东山”,这座山上到处是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他拨开身边的乱枝,不时把眼光投向远方,每一次抬脚,都显得那样坚实有力。登到山顶后,他也看到了当年孔子曾经看到的景象,不无感慨地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邹城山多,峄山、岗山、铁山、四基山……走进哪里都会让人脚步放轻,静下来探寻遥远的历史记忆。远远望去,累累的石头像是女娲补天时炼石遗留的大窑场。邹城的石头像鲁南的语言一样,有着很明显的标志,大大小小、光光滑滑,不经意间就堆了个满山;又那样的齐整,圆的中规,方的中矩,井然有序。大的高高地从头顶伸向天空,小的就静静地在脚下盘踞。若是秋后来这里,多半是云雾缭绕,满山的石头若隐若现。只管前行,低着头走,待还在疑惑,苦于无路可走时,马上就有狭可容脚的路引导游人了。 饱读诗书的孟子作为智者,登山悟道。他以为,这些都是有形的,石头的形在似像非像间,在言与意间,更有无形的蕴含在游历中。善于览胜者悦目赏心,善于脚力者寻到坚定,善于思索者增长睿智。邹城的山,绝不像有些地方的山欺生,裸露着光滑滑、干巴巴的山坡,让树木无处扎根,最后成了荒山秃岭,便也缺失了生机,苦守着孤寂。邹城的山积聚着厚厚一层的砂岩颗粒,让水分保存下来,保持着很好的墒情,于是就郁郁葱葱地长满了草木,使得山与树常年相伴而生。孟子看后,稍加思索,不禁感叹道:这真是一种智慧呢。此时,孟子不再说山说水,却能触及社会,说到君臣,他摸着一块石缝里长出的小树,沉思半天,说:“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在岗山的山坡,我和朋友遇上了一位老人,手里掂着一块石头。这石头有很规整的纹理,碧青的底色,一道道白色密纹盘起,组成了煞是惹人的图案。人们在猜测是斑马、是河鱼,还是飞鸟。一位朋友是邹城人,是位赏石高手,他缓缓说道:“看石,都喜欢取其形,看其像,石头告诉我们的何止这些。这石到了眼前,更有一个‘缘’字呢——因缘际会。再坚硬的石头,亿万年前都在熔炼之中,这就是捶打的过程。山以石壮,石借山威,缺一不可。否则,就是一片积土,任雨水连年累月把它冲平,便失去了它的巍峨。”这番话,可谓字字珠玑。 邹城的石头无处不显其光滑整洁,孟子也看到了它的坚硬,这样的品质,以“义”的内涵,贯穿于他的言行,如有形无声的细雨,润泽后人。 |
关键词:旅游,自然,奇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