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法》10月1日起实施 业内人士析市场变化
——《旅游法》明起实施,业内人士分析市场变化 今天,我国首部旅游行业的法律——《旅游法》实施,对旅行社强迫游客购物、安排自费项目和索要导游小费等不规范行为明令禁止。近期,本市部分旅游线路报价明显上涨。是剔除行业潜规则后回归理性价格,还是旅行社借机上调团费大肆敛财?业内人士就此答疑解惑。 “廉价团”高涨“正规团”平稳 近日,一条关于国庆节假期旅游方案的微博被网友竞相转发:“月收入三万元可考虑低端欧洲游,一万至两万元请选东南亚游,低于一万元请选国内游,低于五千元请选省内游,低于三千元请选郊游,低于两千元请选花生油,低于一千元请选梦游!”《旅游法》出台后,旅游市场报价上涨掀起热议。 “跟团游价格会产生一些变化,但并非网络传言那么耸人听闻。”上海中国青年旅行社副总经理王志伟介绍,价格上涨与旅游线路、产品质量密切相关,欧洲、美国、日本等线路价格轻微上涨,大约15%左右,而港澳台、东南亚等线路则涨幅较大,最高涨幅甚至超过了100%。 “旅行社越正规,产品质量越高,涨价幅度越有限;本身越廉价,涨得越夸张。”王志伟解释,这取决于购物在旅游行程中所占比重。 《旅游法》规定,旅行社“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购物”,取缔“零负团费”,导致旅行社失去部分“灰色补贴”。“尤其是一些小旅行社开出的纯购物廉价团,没有原先购物点、地接社提供的回扣、佣金等资金支持,成本还是要游客承担,最终反映为价格上涨。比如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一些低价购物团的收费从3000元涨到6000元,翻了一倍。”王志伟说。 市场对此反应明显,不少游客赶搭《旅游法》实施前的“低价末班车”。“国庆节之前报名的游客比往年多了将近三成,原本40人的团扩大到接近60人。”王志伟说,国庆期间的旅行团规模则明显缩减,游客大多持观望态度。“比如说,往年一票难求的东南亚团队游,因为明显涨价,今年很多线路还有余量。” 从“分项付款”变“一价全包” 除了禁止旅行社强迫游客购物,《旅游法》还对“自费项目”和“司导小费”明文禁止,这也是旅游产品报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从原来的‘分项付款’变成了‘一价全包’,报价方式的变化并不等同于涨价。”携程旅行网公共事务部总监陆蓓介绍,一些原来明码标价的自费项目,旅行社经过筛选,打包在产品里统一报价,而司机、导游的小费则由原先个人支付改为统一支付,“游客的实际旅游支出并不会明显增加。” 陆蓓举例,欧洲跟团游的游客,原本每人每天要付导游8欧元小费,现在涵盖进团费中。此外,旅行社会根据游客需求定制不同产品,将一些原先受欢迎的“自费项目”加入部分行程中。“例如热气球项目是土耳其线路的热门活动,我们推出高端团,除了提升酒店星级、餐饮标准,还涵盖热气球项目。但这由游客自行决定,也可以选择不包含热气球项目的低价团。”陆蓓透露,经过旅行社与当地服务商洽谈,这些产品以团购方式收费,价格反而比先前游客单独参加时有所降低。 王志伟表示,根据《旅游法》,“自费项目”和购物活动并没有完全取消,而是不能列入行程。“比如有游客晚餐后想看当地表演或是前往购物商场,旅行社就按计划将大部队送回酒店,再安排有意向的游客参加后续项目。”这种“自由活动”式的服务,与以往“如果你不玩,就在旁边看着”的强制行程有着天壤之别,保障了全体游客的利益。 行业优胜劣汰价格回归理性 《旅游法》实施后,旅游成本是否会持续上涨,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王志伟认为,可能性较低。“首先,节后机票、酒店、租车等价格势必回落,10月4日之后的机票价格已经下降近三成。另外,《旅游法》实施后,旅游市场回归理性,价格将保持平稳。”他强调,旅游业本身不是暴利行业,《旅游法》实施后的报价,回归真实价格,也是旅行社合理的利润空间。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统计,全国目前在旅游管理部门登记的旅行社有两万余家,在这些正规旅行社报名的游客仅占出游人数不到3%。事实上,我国提供旅行服务的机构多达七万余家,这就意味着,更多游客可能参加了非法旅行社。规范旅游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将会是一个逐步、长期的过程。 因此,《旅游法》实施后,旅游行业优胜劣汰和市场重新洗牌不可避免。陆蓓强调,《旅游法》禁止不法经营行为,违法成本明显加大,一些违规低价购物团将会退出市场,优质旅游产品则有更大市场。“旅行社将会推出‘透明团’‘纯玩团’等主打产品,在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上比拼,促进市场回归到良性竞争的轨道上来,这对游客和整个市场都是好事。”本报记者范洁 |
关键词:旅游法|正规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