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要摆脱“门票经济”思维
原标题:旅游产业发展要摆脱“门票经济”思维 《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报道的两则新闻引人关注:一是惠州实现国家5A级景区“零的突破”,罗浮山景区近日成功获批国家5A级景区,跻身全国最高水准景区殿堂;二是厦深铁路昨日正式通车,惠州到厦门仅需3个多小时,惠州终于跨入“高铁时代”。 交通业和旅游业之间,历来有“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置于当前的新语境下,随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能力升级,“早喝惠州茶,午品潮汕菜,晚住鼓浪屿”再也不是诗意的想象。高铁开通后,惠州的产业转型发展或将出现新曙光,被寄厚望的当然少不了旅游业。 对于这样一个契机,我们更愿意用“是机遇,也是挑战”来认知和概括。厦深铁路对惠州旅游业可能带来的影响不言自明,但如何推动旅游产业升级、精细化运作,留住高铁上的匆匆过客,也是一个亟需正视的命题。 以机遇的眼光来看,惠州早就是旅游重地,且一系列“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标签加身,惠州旅游业的品牌影响力、竞争力非常强劲。尤其是近几年,在全国一片雾霾中能“独善其身”,惠州吸引了不少周边省市的游客。 在发展旅游业的道路上,决策既要统筹全局,又要有方向、有重点。除了成功获批5A景区的罗浮山,西湖也进入创建5A的攻坚期,此外还有8个4A级景区。不久前,惠州还推出了工业旅游项目,试图进一步拓展旅游业市场。这些优势自然可谓较为明显。 潜在消费市场的蛋糕,谁都想分一杯羹。这时候,作为高铁线上的一个站点,如何想方设法吸引客源、鼓励消费,就成为重点。惠州的很多美是客观条件,是自然产物,但只有在先天优势中,用好的态度和服务来迎接游客,才能更大程度地吸引散客和回头客。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业是链条式的产业,交通、景点只是其一,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都须配套完好。要实现精细化运作,还要鼓励资本和市场最大程度地开放、竞争。例如,有些旅行社推出“客家风情路线”,就是很好的差异化竞争。其提出的内在要求是,摆脱“门票经济”的传统商业模式,让游客在体验中得到实惠和满足。全国不少景区在获评5A后都试图进行门票提价,我们不愿看到罗浮山步其后尘。 当然,旅游等相关部门也应该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分工,对旅游业进行更多宏观性、统筹性的指导,在品牌知名度、核心竞争力上发力。比如说,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举办“高铁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拓展微信、微博等营销渠道,与企业合作,全面覆盖ATM、WIFI等终端自助服务,争取把惠州旅游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和亮点。 (王庆峰) |
关键词:门票经济,旅游业,罗浮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