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京与马有关地名:马尾帽胡同得名帽子作坊
今年是农历甲午年,俗称“马年”。在京城数以千计的地名和景观中,与马有关的有数十个,不但历史悠久,且多有掌故和趣闻。 观马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广渠门内大街南侧。原名观马圈,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此地为正蓝旗八旗兵饲养马匹的地方,据传当时有马圈二十余间,最多时有马近百匹。满族是一个以骑射征战著称的民族,所以各旗营中均备有战马,俗称“官马”,并由专人饲养。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这里被称为“官马圈”,其附近的街巷被称为“官马圈胡同”,并延续200余年,至1965年改称“观马胡同”。 马尾帽胡同位于东城区南部,崇文门外大街东侧,形成于明代。据传,明初胡同内有一家专为宫廷制作帽子的作坊,所制作的帽子上带有尾穗,长约二尺,形似马尾(yǐ)巴,故俗称马尾帽。因制作精良,在京城颇有名气,因此所处的街巷被称为“马尾帽胡同”。清乾隆年间以石板胡同为界,分为“东马尾帽胡同”、“西马尾帽胡同”。早年间胡同内小店铺较多,曾是崇文门外较为繁华的地段。1966年曾更名为“赞东街”,后恢复原名。 马厂胡同位于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西侧,明代为官府的养马之地,初称“养马场胡同”,后谐音为“养马厂胡同”、“马厂胡同”,属日忠坊。明末清初养马场消失,附近出现多条街巷,马厂胡同也在雍正年间析为南北两条胡同,并依据各自所处的位置将南侧的称“前马家厂”,北侧的称“后马家厂”,后俗称为“前马厂胡同”和“后马厂胡同”,为正黄旗地界。民国时逐渐成为居民区。 骡马市大街位于西城区东南部,菜市口以东,虎坊桥以西。该街形成于金代,辽时为城外。明嘉靖年间系南大街(自广渠门直达广安门)的一部分,为南城骡马交易市场,曾繁盛一时,“清初日有两市,晨为活市,活市之后继死市,交易疲者,以赴屠厂”。 清代在此设骡马税局,并成为南城东西交通要道,时称“骡马市”,1965年改称“骡马市大街”。街内原有元帝庙,相传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为马神生日,街上从事骡马交易的商户纷纷到此祭拜马神,祈望四季生意旺盛。 南马道位于西城区西南部,广安门南顺城街以东。明清时为守卫或巡视城垣的官员便于骑马登临城墙之上所修的坡路,长达数十米。广安门南北两侧均有马道可上,因此路位于广安门城楼之南,故称“南马道”。民国以后,马道已失去作用,遂被夷为平地。此后两侧建起大面积的房屋,形成街巷,也被称为“南马道”。 马桩胡同位于西城区中东部,西长街与绒线胡同之间,始称于明代,也称“双马桩胡同”。据传早年间胡同内有一官宦人家,多有车马到此,故门前置有两个拴马的石头桩子,俗称马桩。清代这条街巷被称为“拴马桩”、“拴马桩胡同”,为镶蓝旗地界。为区别于宣武门内东侧之拴马桩而改称“东拴马桩”,1965年更名为“东拴胡同”。其附近还有“东小拴马桩”、“西小拴马桩”、“南小拴马桩”和“北小拴马桩”四条胡同,于1965年同时更名为“东小拴胡同”、“西小拴胡同”、“南小拴胡同”和“北小拴胡同”。 马神庙街位于西城区中部,东起煤市街,西至棕树二条,始称于明代,因胡同中有一座马神庙而得名。清乾隆年间为区别于相邻的“小马神庙胡同”(今培智胡同)而改称“大马神庙胡同”,民国时期又改称“大马神庙”。1965年该胡同被改为“培英胡同”。 马相胡同位于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北起五根檩胡同,南至西直门内大街。因明代设有御马监而称“御马监官房胡同”。御马监是明内廷的一个机构,主要掌管皇家用马,设掌印太监一员。清代该机构被撤销,故谐音为“马香胡同”。《清廷杂录》称:“康熙万寿盛典于马香胡同内,有庙曰关帝庙,西四旗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以下诸臣建庆祝经坛于内。”民国以后谐音为“马相胡同”,延续至今。 养马营胡同位于西城区中部,锦什坊街西侧。从字面上看,此地应为养马之场所,其实不然。明代因胡同内有羊毛加工作坊而称“羊毛胡同”或“羊毛营胡同”,属金城坊。清代讹称“养马营”,并分为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分称“南养马营胡同”和“北养马营胡同”,为镶红旗地界。这个地名与马没有关系,可谓名不副实。 兵马司胡同京城称之为“兵马司胡同”的有三处,《京师胡同街巷考》称:“在外城者有南兵马司(今称前兵马街、中兵马街和后兵马街),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在北城者,有北兵马司,位于安定门内交道口。在西城,有兵马司胡同,位于丰盛胡同与大院胡同之间,皆因明清置兵马司官署得名。”明清时京师分五城,并沿用元代大都所设兵马司都指挥使之制,在中、东、西、南、北五城各设兵马司,即警备京师之官。兵马司里最初备有马匹,“官兵出巡或捕盗,多骑马而出,以为神速”,故称“兵马司”,其所在的街巷被称为“兵马司胡同”。户力平 |
关键词:北京,胡同 |